打造出南投知名民宿「天空的院子」的何培鈞,這次他前進湖南常德市的桃花源景區,要以文創為核心,驅動當地產業發展,希望建構一個永續生活發展的社區。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世界。
如今,就在距離湖南省會長沙約三小時車程的常德市,竟有一個景區忠實呈現了陶淵明的理想世界,名字就叫桃花源。
遠處群峰環繞,樹木林立,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碑坊裝點。入夜後散步,蛙鳴是永遠不缺的伴奏。湖畔樹木選用筆直的水杉、白楊,當夜晚來臨,河邊的探照燈亮起,直直的樹影倒映在湖中,美麗得就像藝術家的畫作。
竹山換宿經驗 開始兩岸合作契機
在這個新景區中,也看得到台灣社區營造者的身影。「未來一年,我會把這裡當成自己的故鄉經營,」打造出南投竹山知名民宿天空的院子、竹青庭人文餐飲空間的小鎮文創執行長何培鈞,望著眼前的美景說。經營,是指在常德建構一個永續生活發展的小社區。
2016年9月,何培鈞第一次到桃花源,只覺好遙遠、好內陸。沒想到10個月後,居然會把工作重心放在湖南。他感受到,竹山與常德相隔868公里,但對美好價值的渴望,卻如此接近。
竹山社造經驗有機會移植到湖南,源起於一次「專長換宿」。出生川北的回族女白領冶青,原在北京擔任景觀建築公司的高管,對於大陸地產開發過於商業化,心生質疑。朋友推薦她到台灣走走。2015年,因緣際會以設計專長來到竹山換宿。與小鎮文創的團隊經過數日的相處與對話,對於這座沒落小鎮透過社會創新而重拾活力的理念,有了清楚的輪廓,深受啟發,回到北京後,就把工作辭了,想做點不一樣的事。
曾經聽過冶青上課的常德市官員,邀請她幫忙桃花源景區「想出路」。來到當地,看到四處的工地,冶青想著,桃花源和中國大多數景區開發的景象沒有什麼不同,「能為桃花源做點什麼,才能真正符合它做為全球華人心靈故鄉的價值想像?」
之後,冶青與何培鈞以微信隔空交流,三番四次邀請合作,希望用台灣社造經驗,為桃花源注入新價值。何培鈞聽到冶青要在景區內做一個類似竹山的社區,直覺反應不可能。「投資那麼大,竟要做回收超慢的社區營造?」「桃花源,若沒有良善的社會價值,不配稱桃花源,」冶青則回應。
後來何培鈞心想,景區開園後將有大量的遊客,能讓影響力擴大,是落實華人社區營造示範點的大好機會,願意試試。
但下一個問題是,要做社區營造或許不難,但若這個社區位於一個風景區裡,便會非常困難。
當務之急是先從價值觀的交集開始。
何培鈞、冶青與小鎮文創總監、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張文山,以及品研文創創意總監駱毓芬、水牛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陳永興,各自帶領建築、商品設計及學生等,一行20人,在2017年跨年前夕抵達桃花源,深入鄉野調查盤點。
花費九牛二虎之力跟地方政府溝通後,最終把原要蓋五星級飯店的地方,改成原址60多棟老舊民居盡數保存,重新翻修做社區營造,並命名為「桃花源光點聚落」。
但更大的難題又接踵而至。60多棟民居的村民已被搬遷到景區以外,人都不見了,怎做社區營造?桃花源光點聚落,因此成為解決「居民走了,如何讓他們再回來」的問題。
兩岸團隊不斷思考,確認核心價值是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決定以文創為核心,驅動「食、宿、學、文」複合的社區產業發展。
第一步〉找回原來的居民
執行面上,若以土壤沉積層為比喻,第一層是引居民回流,上層是社會企業招商,接著用觀光客的消費來支援當地的生活與產品。
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場景是,祖祖輩輩居住在五流湖畔的爺爺奶奶,儘管不住在祖屋裡,但變成在家門口賣花給遊客,或一邊奉茶一邊講述家鄉佚事,光點聚落把居民找回來這裡工作。
招商的業態,則以社會企業為主,販售地方文創品牌,如當地的湘繡、黑茶、猈貅飾品、餐飲民宿等。想創業的當地居民、附近的大學生、其他地區的大陸人,甚至是台灣的社會企業,皆可提出申請,審核通過後,由光點聚落陪伴孵化。若是不會做,也有光點學院機制輔導。
「我們會把竹山的經驗移植到桃花源,做一個小型的示範,」何培鈞說。比如說每個月會有一次由當地的居民,或是外地想到桃花源發展的人,大家一起討論自己的產品與服務能夠如何讓當地變得更好。
第二步〉修建民居 以專長換宿
第二個階段,60多棟民居修建而成的民宿,可讓擁有專業的人來到桃花源住上三五天,換宿,並提出對當地有幫助的創意。「可以是一部紀錄片、一幅畫、一首曲子,」何培鈞指出。
另一方面,針對當地創業者開發產品與服務時遇到的困難,亦可由以專長換宿的外來人「認養」。舉個例子,當地有些農產品包裝不好看,設計師換宿來到這裡,就可以幫忙設計。
什麼是「食、宿、學、文」的複合發展?就是「讓觀光客變成社會學家」。
做為桃花源光點聚落的總顧問,何培鈞以台灣經驗比喻,竹山的竹青庭人文餐飲空間,實現了「從產地到餐桌再到空間」,客人吃了一頓飯可幫助到當地的三個農夫,使用的餐具是當地陶藝家所捏製,餐廳擺設也用了當地手做的產品。
「這裡凝聚了台灣社造數十年的經驗,」何培鈞說:「來到桃花源的這十個月,濃縮了我11年來在台灣所有的精華。」何培鈞總結,光點聚落的定調是一年可以幫忙復原多少文化、保護多少生態、多少離去的居民回到這裡等,架構出新的價值觀。
但團隊的企圖心不只在桃花源。當「大景區小社區」的典範成功後,大陸其它景區就會來考察,有機會影響整個中國,讓台灣人的社造功力深入大陸各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