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陸搶糧,全球挨餓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5-07-15

瀏覽數 15,350+

大陸搶糧,全球挨餓
 

本文出自 1995 / 8月號雜誌 林洋港攤牌,國民黨分裂?

去年曾預言公元二0三0年將爆發全球糧食大恐慌,而博得「當代馬爾薩斯」名號的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所長布朗(Lester Brown),最近把這個大限日期足足往前提了三十五年。

布朗估計明年的全球穀物存量,將降到僅夠支撐五十三天的消耗量,不但低於六十天的安全警戒線,也打破一九七三年全球糧食危機時五十五天存量的最低紀錄。

在此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小麥協會,也相繼發表近似的預測數字,糧食進口國家頓時如驚弓之鳥。

布朗把矛頭指向中國大陸,認為禍因出在大陸自去年起由糧食淨輸出國轉變成輸入大國。

在去年那份引起廣大討論的報告中,布朗提出「中國威脅論」,推估中國大陸二0三0年時的糧食進口量,將達到每年二億至三億五千萬公噸,超過目前全球的總出口量。因此他警告,未來誰都無法養活大陸,大陸將掏空世界市場,造成長期性的糧荒。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以及中國大陸的國際食糧研究所,今年初也不約而同預測中國大陸到本世紀末,糧食進口量將激增至全球總出口的五分之一。依這個成長趨勢,布朗的二0三0年大預言絕非聳人聽聞。

雖然中共極力釋除各方投來的疑慮眼光,但事實勝於雄辯。糧食減產使得中國大陸糧價在九三和九四年分別飆漲了二八%及五一%,刺激物價膨脹一發不可收拾。中共不得不使出撒手間,局部恢復廢除還不到兩年的糧票制。歷時十年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又走回國家統制的老路。今年初中共中央更破格起用在山東省長任內農政績效卓著的姜春雲擔任副總理,來挽救農業的危瀾。

供需失調

中國大陸糧食生產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耕地急劇流失。據中共國家統計局估計,僅一九九一至九四年間,糧食耕作面積便減少了六千萬畝,相當於四川省耕地的總和,使得糧作面積去年開始跌破十六億五千萬畝的安全警戒線。

耕地喪失幅度最大的就是南方省份的農作精華地帶。原本為糧食輸出大省的江蘇省,如今只能勉強自給;浙江、廣東兩省則倒退為輸入大省。中國自唐朝以來南糧北運的傳統,已逆轉為北糧南運的局面。

大陸稀少的可耕地,正遭工業鯨吞、住宅蠶食。宏觀調控雖然暫時戢止過了頭的土地開發熱,但是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耕地爭奪戰,卻緊接著登場。

水是農地的命脈。鄧小平實行第二次土改,將土地使用權由人民公社下放給農家後,個體小農根本無力從事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而國家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也一路下滑,由改革初期占政府投資的一0.三%,降為去年的二.八%,水利設施興修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失修的速度。

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大陸是過去二十年間全球農地灌溉比例下滑最嚴重的地區,情況只比厄瓜多、蓋亞那、聖文森三個國家稍好。追使大陸愈來愈無力招架南撈北早的氣候變遷趨勢。

在耕地銳減的同時,中國大陸正邁入一九四九年以來第二波的生育高潮,自七八年改革開放到九三年間,大陸添增了二.三億人,接近當今美國的人口數。而隨著大陸國民所得提高,國民平均糧食消費量也相對大幅攀升。耕地與人口此消彼長,糧食供需焉能不失調?

就在中國大陸加重全球糧食需求壓力之際,大規模的氣候變遷又造成全球糧食生產近年暴起暴落,供需關係險象環生。

最令人矚目的氣候變化,就是原本每四年發生一次的「聖嬰現象」(El Nino,音譯為「艾利諾現象」,因多發生在年底聖誕節左右,故名「聖嬰」),影響範圍由南美秘魯外海擴大至全球,造訪頻率更加密集,帶來的早撈效果也更嚴重。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每遇聖嬰年,世界兩大穀倉之一的美國中西部便豪雨連綿,澳洲則久旱不雨,糧食出口蒙受嚴重打擊。而若干區域性的中型糧食出口國,例如非洲南部的辛巴威,在上次聖嬰年也首度翻轉為糧食進口國。

各類糧食作物中,供需最吃緊者當屬稻米。聖嬰現象近年也感染到了東亞水稻圈,造成東南亞大早及東北亞夏季農作生長期陰冷多雨。

日本兩年前便曾因為聖嬰現象,創下自一八三三年「天保大饑荒」以來最嚴重的稻米歉收紀錄。

但水稻生產的更大威脅,來自東亞快速的工業化。從六0年代到八0年代,日本、台灣、南韓的農產自給率,分別由八0%、一二七%、九一%,下降到六七%、八五%、六九%。大陸華南和東南亞正在重複這條發展道路,而全球又僅有北美能供應數量不多的餘米。除非東亞水稻圈在飲食習慣上能將主食由稻米擴大至其他穀類,否則面臨的糧食壓力將超過其他地區。

糧食問題不單是民生問題,更牽動著國際政局。

中共最近又開始重提毛澤東時代糧食自給自足的舊調,主要原因除了國際食糧供給穩定性每下愈況、靠人不如靠己之外,中共更擔心在美國對中國大陸敵意漸深的情況下,依賴美國的糧食,將予美國牽制中國內政的籌碼。

誰將為五斗米折腰?

糧食問題也使東北亞局勢出現戲劇化的轉折。北韓有二分之一的糧食仰賴中國大陸以半賣半送的方式供輸。然而,過去兩年中國大陸糧食減產、穀價暴漲,中共自顧不暇,這項交易慣例遂於去年七月嘎然喊停。

今年五月間,在外交上一向倔傲頑強的北韓,突然派遣特使前往日本,卑躬屈膝商借糧食,並且表示有多少便借多少,在此同時,北韓又放話向台灣及美國等六國借糧,總計達三百萬噸,占其年需求量的四成。國際間對北韓糧荒之嚴重深感震驚。

正所謂拿人手軟,原本在核反應爐問題上反覆無常的北韓,不但在隨後舉行的吉隆坡會談中全盤接受美國的方案,還破天荒接受世敵南韓伸出的援手,

六月二十六日,為數眾多的南韓民眾噙著眼淚,目送載運援糧的海事號貨輪駛往北韓清津港,展開兩韓和解的「破冰之航」。而日本的慷慨解囊,更為其與北韓關係正常化鋪平了道路。有人將這場三角稻米外交,比擬為中共與美國的乒乓外交。

越南是中國大陸糧食危機外溢的另一個直接受害者。走私客眼見華南米價飛漲,大量轉運的結果,竟使這個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許多米商面臨無米可賣的困境。

今年四月越南政府斷然停止稻米出口。而有鑑於全國四百餘萬公頃稻田中,每年轉撥為工業及住宅用地的面積激增至兩萬公頃之譜,因此也在同時明令停止所有稻田轉用的審核與發照。

道項土地使用令對於占當地外資首位的台商,不啻晴天霹靂。大陸工程公司的海興工業區開發計畫被迫停擺,大穎企業的海防工業區計畫則可能被迫遷至海埔新生地,台商赴越投資業添阻礙。

在國際間糧食危機意識逐漸升高之際,如處風燭殘年的台灣農業,正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稻米開放進口,而緩緩步向更深的困境。農地移轉用途已是無可挽回的宿命,糧食自給自足也早已成為反共抗俄年代褪色的口號。若長期性的全球缺糧惡夢成真,台灣將何以應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