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法國詩人布烈當(Ander Breton)口中的「歐洲魔幻的首都」。
布拉格魔幻,因為巫婆、小丑、魔術師的主題,隨時出現在這個城市路旁的一角;因為短短的時間內,你可以在著名的查理士橋上,看到或睛、或陰、或雨渲染出各樣如真似幻的城市顏色變化;也因為千年的光陰竟可以同時擠壓在它十幾平方公里的古城內。
在這裡,作家卡夫卡遠在超現實主義出現之前,就用他魔幻寫實的手法,以布拉格為背景,寫出了一個莫名其妙變成甲蟲的推銷員,還有著名的Joseph K.所面對的審判與城堡。
更魔幻的是,當時一次大戰剛結束,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學都在描寫光明的遠景,布拉格的作家卻預言了充滿威脅、病態的強權興起。接下來的二次大戰、一九四八年布拉格的共黨政變、果然帶來了卡夫卡筆下的審判與變形的社會。
今天,許多外來的遊客仍然在這原名「波希米亞」的古城中,體會穿梭時空的感覺。卡夫卡故居所在的黃金小巷,也依然美麗而神秘。
然而,今日的布拉格卻也是東歐最「寫實」的首都。
朝「資本主義燈塔」邁進
自從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在布拉格的溫瑟斯拉斯廣場上,三十萬名捷克學生與工人以示威抗議發動了一場「柔性革命」,和平地結束四十年的共黨統治,捷克成了東歐經濟與社會改革的模範生。
這裡有東歐最低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民年生產毛額和最穩定的政治。「歐洲華爾街日報」認為捷克有潛力成為像台灣、新加坡一樣的「經濟之虎」,而其總理克勞斯則亟思將該國變成東歐的「資本主義燈塔」。
這一切的光環都由布拉格寫實的表現。
一年有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次的觀光客湧入布拉格市。許多初來乍到的人總不免訝異:這裡是多麼地「不東歐」。
從國民博物館寬大的Vaclavske廣場延伸出寬大筆直的大道,兩旁的精品店裝潢猶如巴黎的香榭。不要以為裡頭刷信用卡的人都是觀光客,已經完全轉為市場經濟的捷克,也有不少的「刷卡族」。
在東歐其他城市要費力尋找信用卡國際直播電話,這裡到處都是。便捷的地鐵,比倫敦、巴黎還要乾淨。
要找一家有多國文字菜單的餐館,一點都不難;英語對答如流的服務生,彎著腰給予顧客至上的殷勤,也奉上不比巴黎便宜太多的帳單。
有人說,布拉格提供音樂、提供歷史(無論是悲慘的或歡樂的),也提供童話般的夢境,給每一個進入其中的人。
不過,這些對於今日的魔幻之城而言,都是相當寫實的。就像源自布拉格的童話「金手指」,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可以從市場經濟點有成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