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鬥智不鬥武-經改下的解放軍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5-06-15

瀏覽數 14,050+

鬥智不鬥武-經改下的解放軍
 

本文出自 1995 / 7月號雜誌 第109期遠見雜誌

改革開放為不少中國人創造了新機運,前景由此更上層樓;但對近四百萬的人民解放軍而言,這條路卻意謂著「雙滑坡」--無論政治地位、聲譽或工資、生活水平,都明顯下降。

一九七八年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今後「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工作重點,軍隊在歷史舞台上的角色,從此便開始悄悄淡出。各級領導並針對我們進行宗旨教育,要求正確對待軍隊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全意為人民服務」,別再把自己看成高人一切的主宰。

解放軍為共產黨打出政權,長久以來,始終享受著社會崇拜的眼神。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喊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習解放軍」的口號,五百多萬不分階位的軍人,剎時成為全國的標竿。

亂世更能凸顯軍隊的崇隆。十年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一九七六)期間,解放軍的威望達到顛峰。當時,地方黨、政領導機構全被打倒,公、檢、法三部也都靠邊站,但由毛主席直接掌控的軍隊絲毫沒有亂,不僅出面維持一切,也成為絕對的權威。在任何場合,解放軍講的話就是判斷是非的準繩;只要身著軍裝,就是既可靠又穩定的政治身分,憑此可走遍天下。而軍隊藉「三支兩軍」--支工、支農、支左派,進行軍管、軍訓,幾乎介入了所有行業。

經改快,解放軍失落

正因軍人地位穩而高,參軍比現在考博士班還難。我從軍時,大部分知識青年都上山下鄉或當了工人,十個人裡才能挑上一個加入軍隊,而一旦入伍就能身價百倍。事實上,直到八0年代中期以前,解放軍依然走在工資改革的前哨,待遇始終是傲視其他階級的。

回首七0年代,一個吃穿全由部隊供給的基層戰士,每月薪俸為五十多塊人民幣,而一般二級工人只能拿到三十多塊錢,教授等被打倒的知識分子則僅有極微薄的生活費。八0年代初,地方尚未發動經濟改革,軍官與同儕相較,仍保有政、經優勢。在第一次工資改革(一九七九~一九八0)中,一個剛被提升的軍中幹部,收入調升至七、八十塊人民幣,比地方幹部的薪資要高;農民若娶不上媳婦,一把兒子送去當兵,提親就不成問題了。

而一九八四年的百萬大裁軍,終使軍隊回復承平時代的角色--服從和服務國家目標。當時軍委主席鄧小平宣告,因國際情勢緩和,給中國一個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的機會;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一聲令下,就撤了武漢、福州和昆明三個軍區,有近百萬戰士轉業回家。其實軍隊原本就循環得很厲害,每年都要大進大出。

真正讓一些解放軍心生失落感,想復員回到地方去,是在經改的進程愈來愈快以後。

一九八八年,一個中校軍官在國家付房租津貼、軍隊想方設法給加錢之下,每月已能拿八百多塊人民幣。但市場經濟造就了新高薪階層,一般工人、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軍隊的決策機關大都在城市裡,解放軍一出營,眼見以前生活不如自己的人穿紅戴綠,心理上往往很不能平衡。而軍人的工資全是死的,若違反紀律炒股票或房產,肯定是該處分的處分、該沒收的沒收。不過,這分死工資並不會因為「農村欠收、企業效益不彰」而減少,相對其他階級,也顯現了高收入的穩定優勢。

軍隊創收倒是其來有自。六0年代毛主席建軍時,就標榜「戰鬥隊、工作隊、生產隊」三大宗旨;部隊依照毛在延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題詞,用營房空地養豬隻家禽,做豆腐、醬油,搞農副業生產以自給自足,另外也辦小型工業,生產藥品及機械加工。

一九八四年的城市改革,終於把部隊推進了商品經濟,解放軍逐漸擁有商辦工業,大體由三大總部之一的「後勤」總攬。此外,各單位也具體操作,以發揮兩條腿走路(上面做,自己亦做)的積極性,減緩國防開支的不足。舉凡三九集團、新興集團、保利公司等大企業,都是隸屬軍方的產業機構。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文鬥可能取代武鬥

不過,軍隊創收的時間一長,便相當程度暴露了弊端;除了一樁樁已被揭發的貪污、舞弊之外,也落入「與民爭利」及「一心賺錢、忽略養兵」的譏評。軍委主席江澤民對此已發出控制與限制的命令,希望把軍方產業逐步轉為民營,但要形成共識,估計還得花上一段時間。

至於海內外最關心的話題:鄧後軍隊會不會出現大起大落?據我理解,槍桿子出政權的時代已成過去,除非戰爭再起,未來的威權將取決於和平、選擇時機和鬥智的鬥爭方式;若是背離民意,想用非常手段奪權,得逞的機會微乎其微。

隨著十大元帥的消亡,中國因戰爭樹立的個人軍權同時走進歷史。現代的人民解放軍已不再聽命於某一個人,而是服從權勢--誰在台上,受誰指揮。儘管個別、小單位的部隊還聽命直屬長官,使政變在短時間、小規模內仍有發動成功的可能性,但若大氣候不支持,聽命於權勢的大部隊一來,野心家便勢必垮台。

換句話說,放眼未來,文鬥可能取代武鬥;而高層鬥爭要把握機會,會議當中便是一個絕佳的機會點。如果大家都還記得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的關鍵會議 一九三五年遵義會議,自能了解其中奧妙。

當時毛澤東率領的一方面軍只有三萬人馬,而中共十二位創始人之一的張國燾領導的四方面軍,勢力遠超於此。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紅軍召開會議,張國燾未及來會合,會議中硬是把人多、槍多、勢大、又沒有犯任何錯誤的左傾分子給刷下,選舉毛做黨的領導人。後來張曾想另立黨中央,但終究沒有把情勢擰過來。

前瞻兩岸關係,兩地能否保持穩定,是牽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武力犯台更將是最後無可選擇下的一條路。

高速的經濟成長給中國帶來了信心。中共現在的心態是比較寬宏大量的,既然十年內就能趕上台灣,到時候經濟誘因會像磁鐵吸磁沙般,吸也把你吸過來,哪裡用得著封鎖、動武?

而依歷史先例判斷,台獨問題應有化解之道。蔣介石跟毛澤東打了一輩子仗,都能坐下來談一談,兩岸之間,還有什麼不好談的?透過不同階層人物的接觸,也許可以試探出:台獨主張能不能通融?台灣能否像香港那樣,成為一個特區?或者援用內蒙或西藏的例子,變成自治省份?

總之我們希望在談判和三通帶動下,能有愈來愈多台灣人贊成統一。

(溫曼英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