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內科診所,逐步增設洗腎中心、護理之家,再拓展為完整的醫療體系,進而成為五十多間長照機構的後盾——懷寧以醫院為中心,長照機構為衛星,形成老人醫療照護服務網。一路走來,吳清彥行醫的初衷未曾改變,他的下個人生目標是在山明水秀之地,興建失智園區。
「以服務病人起家,每一步發展都從病人的需求出發。」從診所跨足洗腎中心,再附設護理之家,繼而創辦老人醫院,懷寧醫療集團創辦人暨院長吳清彥醫師為懷寧醫療體系做了這番定位。
提供全天候急診服務,守護近三千名長者
以前護理之家的長者發生急症,醫療後送困難,醫院常以客滿為由拒收;好不容易擠進急診室,人滿為患,老人家只能躺在走廊等待。無力改變大環境,吳清彥醫師反求諸己,決定創辦以老人長期照護為基底的醫院,這正是懷寧醫院的由來。
吳院長思索,懷寧長者的困境,其他護理之家、養護中心、安養院也會遇到。既然要蓋醫院,就該發揮最大功能,所以懷寧提供全天候急診服務,並與五十多間長照機構結盟,守護近三千名長者,任何時間發生急症,求助懷寧就對了。
長照對象容易出現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菌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常見急診處置亦有別於一般民眾。多數臥床老人有宿便,得照片子評估再協助清除;得留意水份,一旦脫水要補水、嚴重水腫要脫水;得評估有無營養不良、褥瘡問題,小心併發症。
追求「老有所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長者適合的照護模式,取決於病況和行動力。以懷寧內科診所附設護理之家為例,它屬於「一般型態」,各樓層收容對象不同,提供的主力服務亦有區別;至於懷寧醫院附設護理之家,則屬於「特殊形態」,考量某些病患頻繁進出急診,於是在醫院高樓層收容重症老人,醫護人員可隨時上樓巡視,必要時,病床推進電梯即能快速送達急診室。
「老有所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懷寧醫療體系的使命,也是吳院長對國家長照政策的期許。他深信生命最終將渡往死亡的彼岸,「老有所終」即追求壽終正寢,死得其時,不輕言早退;渡河前,長者齊聚碼頭等候,需被妥善安頓,除了家人與親屬,護理之家可協助實現「老有所養」;辛苦一輩子,衰老的身體難免有病痛,便由老人醫院提供「病有所醫」的服務。
醫養結合、七師到位,強化長照服務品質
懷寧一方面結合醫養資源,組成醫師、護理師、藥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社工師「七師到位」的長照服務團隊,一方面提升長照品質,在教學與研究做出貢獻,像是院方常主辦聯誼會,邀請桃園市長照機構參與研討;也歡迎醫界交流,有遠自青海、上海的醫護團隊前來跟崗取經。在產學合作上,與臺北科技大學簽約成立「長期照護及服務研發基地」,協助該校針對老人需求進行產品研發與測試。去年更成立「財團法人吳許原住民衛福基金會」,希望彌補偏鄉地區長照資源的不足,計畫未來在山明水秀之地興建一座「失智園區」。
採訪尾聲,吳院長帶領眾人前往護理之家探視,過程中,硬朗的石爺爺向大家揮手致意。九十三歲高齡的他住在護理之家,得空便走到另一區探視九十歲的老伴。石奶奶是失智老人,中年後的許多記憶已混淆或丟失,幸好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方面有專業人員負責,石爺爺可以安心陪老伴說說話、做做按摩,然後告訴她:「我去睡個午覺,醒了就來陪妳!」
懷寧醫院大廳掛著「菩薩發心.如來應世」的書法,時時提醒工作人員:用耕福田的心,服務長者們,也圓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