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深諳藏玉之道的朋友,最近說出他觀察收藏古玉的心路歷程有三--先是被別人騙,然後自己騙自己,最後是自己騙別人。
他的體認,豈止於古玉的收藏?放眼近年台灣政壇,就是一幅驚心動魄、交叉運用的三騙曲。所不同的是:參與者是高層次的決策官員、民代、金主、黑道、黨工;收藏的是利益輸送下的巨額財富;交易的是政府的官位、特權、地目變更、高爾夫球證;受到傷害的不是自己,而是社會的公平與後代的子孫。
政壇人物之「被別人騙」,如果以無記名的方式,把被騙的經驗寫出來,至少可以彙編一個「百人名錄」。其中「被騙」的最普通過程,是把一個重要的職位,同時承諾給幾個人(相當於「一魚多吃」,可稱為「一職多給」)。愛面子的人上了當,就像啞子吃黃蓮。不肯罷休的人,緊追不捨,也許遲早取得一官半職,事後仍會被主人抖出來揶揄一番。
比「一職多給」影響更深遠的是,政策理念的搖擺不定、矛盾及急轉彎,形成了「說了不算數」的新政治文化,幾乎使各方人士都有被耍的感覺。
再說政治人物「自己騙自己」。台灣沒有一個人不希望中華民國能「重返」聯合國,但在國際政治現實下,這是一個近期內絕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有人稱之謂政治上的「自欺欺人」。但是政府、黨部與民間每年還要花各種資源,大部分媒體循例還要做各種樂觀報導,描繪出一個天邊的彩霞,似乎就會在明天出現。這可以變成經濟學上最不懂「機會成本」的例子。
這種「騙自己」的心態,不自覺地也養成了「騙別人」。當我們聽到「走出去,終會有走到的一天」的自我激勵時,冷靜的人會問:「當然要走出去,但是方向在哪裡?走上一條活路,還是走進一條死胡同?」
政壇人物也都有一套「人在江湖」不得已的說辭:「如果我不擔任這個職位,對大家會更不好!」「領導階層不是那麼差,你們外界不懂。」
事實上,這些高層官員與黨工,在他們親眼目睹一件件弊案被揭發後,私下也會說出最真心的話:「大勢已去!」「我們一天天在自掘墳墓。」「我真不能再做下去了!」
誰會不同意:威權領導可惡,民選總統可貴?千萬不要有一天,台灣產生了一位民選總統,卻使人民更懷念當年威權領導下的政治道德與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