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的費瓦緒在他西雅圖的家中,背靠著一張大大的棒球明星海報,雙手在鍵盤上一陣敲打,當電腦螢幕顯示網路接通的訊息,他也完成了上學的第一個動作, 費瓦緒和他的妹妹都在電腦上上學,他們的學校叫做「普吉特灣社區學校」(Puget Sound Community),是個家中學校。
早台灣十多年實施資訊教育的英國,最新型態的模式已從點連串到面。除了「普吉特灣社區學校」之外,加州、德州、密曲根州等地都有類似學校;華盛頓州也有十所透過電腦網路授課的學校。
這些網路學校的學生,不只可以與同學透過電子郵件討論功課,也可以進入許多大學的圖書館飽覽書籍資料、參加互動式教學……。
沒有牆的教室
即便是仍然每天上學的學生,現在也有愈來愈多人透過「線」的連接,得到與傳統教育不同的學習經驗。佛羅里達州的一所小學,與德國、英國的學校連線,讓孩子們進行同,個主題的自然課研究,藉以增加學童的世界觀和對不同文化思考的認識。
不只美國,日本從北海道到九州,現在也有多所小學透過一個稱為「媒體頑童」的通訊程式,創造出沒有牆壁的大教室--北海道發生地震時,當地震災的照片可以傳輸到南方學校課堂上的電腦,老師就能立刻拿來當活生生的教材。而九州的學生也可以透過連線向北海道的孩子問安。以色列最近也在幾所學校試驗性地建立「飛行教室」(The Flying Classroom),同樣是把電腦教育跟網路結合。
美國加州的教育學者坎徹維茲(Barbara Kantrowitz)指出:「過去電腦課就是大家到電腦教室,學習與電腦溝通,然而,這還不能把資訊社會沒有界限的特質顯現出來。今天,透過網路進行的電腦教育才是真正呈現資訊社會的雛形。」
線的資訊教育必然也將是台灣的下一步。不過要從點到線,台灣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技術的革命,還是教育觀念的另一番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