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洪蘭
一位在竹科工作的資訊所碩士生,最近滿臉驚慌的來找我,說他因工作量太大,常焦慮到晚上睡不著,因此養成了必須吃安眠藥才能入睡的習慣,上週因一時疏忽,安眠藥過量,差點醒不過來。醒來後,他覺得記憶力衰退了很多,工作變得更吃力了,他來問有辦法恢復嗎?
我聽了很著急,我們每天花三分之一的時間睡覺,卻對睡眠的本質不清楚,其實人偶爾睡不著沒有關係,睡眠的品質比睡眠的長短更重要。
我們在核磁共振儀上看到,長期集中注意力在思考或寫電腦程式上後,即使關掉電腦上床去睡,精神仍在亢奮狀態,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仍然活化得很厲害,血液都還是集中在那裡,提供思考需要的氧氣和養分,所以無法馬上睡著。
我們必須給大腦一點時間讓它從絢麗到平淡,等血液慢慢回歸到平常的狀態,再上床去睡。因此睡不著時可以去做些跟思考不同的大腦活動,如做做家事、把桌子整理乾淨、把東西歸位、寫日記,讓不同地區的大腦活化,把血液引過去。若是這時肚子餓,吃點東西無妨,因為血清張素(serotonin)可以幫助睡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變成血清張素的前身,來促進睡眠(血清張素95%分泌在小腸,5%在大腦,所以若是睡不著,吃點東西是有幫助的)。睡前不要玩藍紫光強的3C產品,因為光會刺激大腦視叉掌管生理時鐘的神經核(SCN),也不要聽聲音太大的熱門音樂,這會讓大腦皮質更加亢奮。了解睡眠本質後,進入睡眠便可事半功倍。
用對的方式處理壓力
這學生又問:高科技工作壓力太大,要不要改行?
這是好問題。其實任何領域都有壓力,對付壓力,不是逃避,而是用對的方式去處理它。美國哲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對付壓力最大的武器是我們的選擇的能力,知道用一個想法去取代另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權,只是我們常常忘記去用它。
二次世界大戰時,逃過納粹屠殺的法蘭柯(Viktor Frankl)在他的書《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說:「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拿走,只有一樣不能,就是人的選擇權——不論在任何環境,你都有選擇你的態度、你的方式的自由。」
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若是覺得壓力大於自己的能力,就不要去接受這個工作,因為有得必有失;若是因生活必須接受這個壓力,就趕快去補足工作所需的能力,使工作不再成為壓力。也要改變自己對這個工作的心態,一旦接受了這個工作,就不要抱怨,學習的效果也比較好。其實只要有心,沒有學不會的東西。
對壓力,主控權永遠要握在自己手上,只要知道如何處理它,壓力就不再是壓力,那麼,沒有安眠藥也就可以入睡了。
作者簡介: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著有《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等書(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
推薦閱讀:
4. 興趣,不只是「而已」
專欄介紹:
《未來Family》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旗下新創辦的雜誌,當台灣社會出現的各種低迷現象,都應該回到教育的原點、社會的核心-「家庭」。我們應該重新省思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以及家庭的價值。《未來Family》期望引領大眾一起思考下一代最需要培養的特質與能力,並借鏡國際經驗、探索趨勢,讓「家」成為未來進步的起點,讓「未來」比今天更美好。讓「未來Family」比今天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