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邁向新世紀新樞紐-專訪行政院長連戰

王力行、林蔭庭
user

王力行、林蔭庭

1995-02-15

瀏覽數 12,150+

邁向新世紀新樞紐-專訪行政院長連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3月號雜誌 第105期遠見雜誌

「江八點」應予重視

問:六年前遠見專訪你時,你任外交部長,曾積極推動務實外交,就任行政院長後,也曾幾度出國訪問,請問這幾年來,我國的外交處境有何轉變?

答:所有國家的外交工作都應該務實、有彈性,並不是因為國家處境特殊才要有彈性。但是,過去我們「漢賊不兩立」的政策很少受到檢討,六年前我在外交部時,正逢外交政策的大轉變,的確是個關鍵時刻。

目前,我不敢講我們的挑戰已減少,環境也並未好轉,主要是因為中共對我們的態度始終僵硬、無彈性、不務實。但這六年來主客觀條件也有劃時代的改變,尤其是共產主義沒落、蘇聯煙消雲散、東歐變天,取而代之的是區域性整合,經過我們鍥而不捨的努力,大環境是非常樂觀的。

歷史上,一個國家在國家利益的指導下,適時調整對外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成敗關鍵;在特定環境下研擬出來的政策,當環境改變時,政策一定要修改。因此,許多國家應該檢討對亞洲、乃至對中華民國的政策。

問:你曾經表示過,你看大陸政策的原則是「排除零合、走向雙贏」,最近中共領導人江澤民提出對台政策「八點聲明」後,這原則有無改變?

答:對中共領導人的聲明,此時此刻我們應予以重視,因為我們希望兩岸有良性互動。他的談話有原則性,也有現實性,我已責成陸委會和行政院的大陸政策指導小組等單位研究,也要徵詢各界看法。我們是民主國家,兩岸關係攸關國家發展,要聽各界的意見。

問:面對鄧小平死亡後大陸可能產生的變局,請問政府有何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

答:本人曾明確表示,我們不希望大陸地區因鄧小平的去世而發生動亂,畢竟,一個穩定而持續改革開放的大陸,對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是必要的。末來大陸情勢的發展勢將受到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比方民眾對政治民主的渴望、以及大陸經濟的發展進程等。

政府對鄧小平身後大陸情勢的可能演變非常重視,也不會沒有各項因應準備。基本上,我還是要強調;在推動大陸工作及發展兩岸關係上,我們是以維持兩岸局勢安定和平為前提,並依照國家統一綱領的規畫,逐步推動國家統一。此一政策不會因中共領導人的更迭,而有所改變。

亞太營運中心在改善我國體質

問: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報告」,我國在新興國家中的競爭力排名已連續兩年下滑,落於新加坡、香港及馬來西亞之後。放眼亞洲各地,香港、新加坡與上海都在積極爭取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且各具優勢。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請問我國有何贏的策略?

答:這確實是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也正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香港、新加坡比我們早走幾年,我們花了一年半研究,直到今年初才通過「亞太營運中心」方案。要我們馬上有成果,是不可能辦到的事,還是要一步步地走。

就IMD這個報告而言,我知道經建會在今年一月十八日的委員會議中,就曾以專案討論。當然,大家都非常重視這個報告。不過,不同的國際研究機構,會從不同觀點來評估投資環境與競爭力。

譬如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的評比,近兩年來,我國的投資環境均名列第二,僅次於瑞士。韓國產業研究院之「韓國國家競爭力評估與強化戰略」評估,我國「政府部門」及「競爭力創備因素」二方面均優於韓國、馬來西亞,次於新加坡。

排名落後也許並不表示我國在這些項目上沒有進步,而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比我國進步更快,超過了我們。在國際間的經濟競賽日益激烈的今日,這些現象實在值得我們警惕。

自由化、法制化、國際化

目前政府各部門已全面展開法令的修訂工作來改善整體的大環境,例如在金融方面,修訂「外匯管理條例」,進一步放寬外國法人來台投資股市及國人在國際市場籌款的限制。在便利國內外資訊流通方面,政府也已著手修訂「國內衛星通信規則」,開放業者利用衛星建立區域網路,並已完成「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與「民法」相關部分的修正案,送立法審議,以確立電子文件的法律地位,使資訊流通更為便利。此外為配合我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的貿易限制,以及放寬外國人來台經營國內保險、電信、運輸等服務業,行政院已決定採取綜合立法的方式。

本人也要藉這個機會說明,政府在民國八十年元月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其政策目標即在「提高國民所得」、「厚植產業潛力」、「均衡區域建設」及「提升生活品質」,實施以來社會經濟失衡現象已獲得明顯改善。不過在推動過程中遭遇若干問題及政府支應公共建設的財力減弱,於是在八十二年七月完成六年國建的期中檢討,其後提出「十二項建設」。

我相信這項調整,可以證明政府現在的努力更有「焦點」,也更能以務實的觀點,反映本身的能力,滿足民眾的需要。

再具體一點講,所謂「贏的策略」,在我來講,就是我們一定要確實加速落實「自由化、法制化與國際化」的努力。我知道這句話聽起來好像並不新奇,但是我要坦白地說,一天到晚追求「新奇的口號」,並不可取。事實上,我們在這三件工作上的具體進展仍然不夠,所以我一定要再凸顯它們的重要性,並且要把它們列為政府當前施政的重心,絕對不能再讓這些目標成為遙不可及的空談。

我也希望大家了解,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要確保我們未來經濟發展的光明前景,也是為了要改變我們經貿環境的體質。如果「亞太營運中心」的各項執行方案都能切實推動,我們不但會有實際收益,更可以藉此改善體質,甚至脫胎換骨,必能有效提升我國的競爭力。

所以,我們全國上下一定都要重視「亞太營運中心」這個計畫,本人也會親自督導整個計畫的執行和推動。我已經說過,本案牽涉甚廣,時機稍縱即逝,這個計畫要成功,除了要掌握機先、行政院所屬各部會以團隊精神確實執行之外,更需要立法院在各項有待增修訂法令規章的審議上,予以充分支持,而工商企業與全民的參與及協助,也是極為重要的。

大陸市場不是唯一考量

問:亞太營運中心的規畫與大陸經貿政策如何相輔相成?台灣在邁向亞太營運中心的過程中,如何妥善將大陸納入腹地,又不致於過度依賴大陸市場?

答:我們不需要否認,兩岸經貿關係的穩健發展,對亞太營運中心之建設,的確存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而國際上的跨國企業也好,大公司也好,在選擇它在本地區的營運中心時,也難免會充分考量它與中國大陸間的互動。因此,我們對於亞太營運中心的規畫,有必要以前瞻務實的觀點,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尋求兩岸經貿關係的穩健發展與進步開放。

在具體做法方面,政府將依實際需要,考慮適度放寬與大陸間接經貿往來的限制:

(一)間接貿易方面,准許從大陸進口項目,除農產品外,修改為負面表列制。

(二)間接投資方面,擴大許可投資的範圍,而在一定金額以內,亦改採登記制。

(三)放寬兩岸金融往來的限制。

(四)放寬兩岸電信往來的限制。

(五)放寬經貿、文化人員交流的限制。

此外,依據國家統一綱領,尤其是為了要兼顧國家安全,我們現階段也正在規畫是否能以「境外」航運中心的模式,擴大兩岸間的實質經貿往來,再經由實行成效,以及中共善意回應,研究進一步的政策調整。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有了以上的基本原則與規畫,我們仍然要堅持一個前提,即是絕不能對大陸產生過度的依賴。但是什麼是「過度的依賴」,我認為,除了繼續維持全球性的經貿發展策略外,對於大陸的經貿關係,還是要根據兩岸政治互動情勢的主客觀評估,隨時調適,才能保持「有為有守、可進可退」的彈性與分寸。

問:台港航權即將於今年四月終止,兩岸直航問題更形迫切;另一方面,亞太營運中心如無大陣做為腹地,內容即非常空泛。在這種種考慮之下,請問兩岸三通是否可能因而加速進行?

答: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大陸市場雖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考量,更不能與發展亞太營運中心的成敗畫上等號。這一點必須先說清楚,否則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規畫與努力,就會形成「操之在人」的困局。

我們不能妄自菲薄。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經驗證明,台灣本身的確擁有很多良好的經濟發展條件,例如優勢的地理位置,堅強的製造業基礎,高素質的人力,特別是科技人力資源等。因此,未來最重要的是如何促使我國經濟更自由、更開放,讓這些相對優異的條件獲得充分發揮的機會與空間。

當然,有了大陸市場,我們的經濟潛力更能充分施展,因此我們也不會完全排除在未來適當的時候,兩岸以適當的安排,進行直航的可能,國家統一綱領也有如此的規畫。

不過大家都很清楚,兩岸關係終究不是我們或中共單方面一廂情願的事,未來可能仍要看兩岸政經互動情勢及「境外航運中心」的發展情況,再來進一步規畫調整兩岸關係。

二000年台灣成為新樞紐

問:新加坡有「二000年智慧島」的目標,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也提出「二0二0年宏願」,能否請院長為我們描繪公元二000年的台灣前景?

答:首先,政府「振興經濟方案」、「十二項重要建設」與「亞太營運中心」等具體計畫,應該屆時都已展現相當程度的功效;我們應該有更自由、更開放、也更國際化的經貿體質與體制,有更具良好軟硬體的公共建設、更強化的產業能量以及更具關鍵性的國際運輸地位。同時,預計到了公元二千年,我國將可邁入以高科技為主的產業發展體系,製造業產值將達三千二百億美元,技術密集工業將占產業結構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六,專門技術人員在全體受雇員工中的比例也將大幅提升。此外,我國將擴大與亞太地區國家的經貿聯繫,成為亞太經濟的樞紐。

其次,政府將以「生產、生態、生活」並重的原則,重新規畫國土資源的開發與運用;也要在公平與效率的前提下,推動全民健保及國民年金等社會福利制度;更要致力文化建設,改善社會風氣。如果一切順利,公元二千年的我國應能逐步達成具有高品質生活環境、高素質文化與國民、以及高效率社會福利的祥和社會,成為華人文化文明建設的中心點。

當然,在新世紀到來之前,我們應當已經順利渡過政治轉型期,具有非常成熟安定的民主政治文化與制度。行政革新應已提升政府效能,確實打擊貪瀆。屆時,國會及其他民意機關的議事立法也應更有效率,不見肢體衝突。尤其重要的是,我更希望我們能及早見到選舉文化的理性與成熟,完全排除賄選、黑道、暴力的影響。

最後,在兩岸之間,我相信兩岸持續不斷的溝通努力,必能逐漸打破僵局,消除敵意,增加雙方了解與良性往來。在下一個世紀,台灣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建設成果,必將對大陸同胞有更積極而正面的效應,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因此,我想到了公元二000年左右,不論就亞太地區或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必能成為「新世紀的新樞紐」!

不兌現無理支票

問:選舉期間,各級民選首長開出了許多支票,今後必須一一兌現,請問中央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地方政府履行選舉承諾?

答:我曾經分別在中央與地方服務過,對中央與地方的各種建設需求以及人民福祉等事項,多少也有一定的經驗與了解。老實說,我到行政院服務以後,也常常自己督促自己,要重視地方的需要,要盡量多從民眾的眼光看問題。這幾年來,中央在財政極為艱困的情形下,仍大量編列預算補助地方,每年均超過二千億,占總預算歲出規模幾近四分之一,比例不可謂不高。

有關「選舉支票」的事情,我想主要還是應該讓選民就其合理性與可行性來判斷,民眾也不會願意看到行政院無條件地支持任何一個當選人「信口開河、不自量力」的選舉承諾。我認為,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都要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

至於合情合理的選舉政見,首先我要指出,「省縣自治法」及「直轄市自治法」的公布施行,已提升了地方的自治權限。因此,有關各級民選首長的競選政見,必須先區分何者屬中央權限、何者屬地方自治事項,屬於中央辦理事項者,在地方政府提出後,將由中央各部會考量,看看是否應該或是否有能力納入年度施政計畫,逐步推動實施。屬於地方自治事項者,可依前二項自治法所賦予地方的財政自主權加以辦理。同時,財政部並已配合研提「地方稅法通則草案」、「公共債務法草案」,這兩法案已送請立法院審議中。

問:明年總統大選之前,省長是台灣最具民意基礎的行政首長,行政院與省府之間的互動會有何調整?未來在財政權、人事權與地方建設方面,省府若有強力堅持,行政院將如何回應? 答:我常常說,省市長民選之後,台灣省及北高兩市都是自治體,中央要予以適度的尊重。這種尊重,主要也是依法行事。不過,既然談到「依法行事」,我們也要了解,憲法明文規定行政院為省、市自治的監督機關,並規定地方自治規章不得牴觸中央法律,因此若在重大政策上有不同意見,除非事屬地方權責,否則自應以行政院的決定為執行依據,這一點並不因為省市長完成民選而有所不同。

其實我們比較關心的,是地方政府在執行政策時若遭遇困難,中央政府如何能提供最大的協助,以利保障民眾權益。政府是一體的,不論是地方與中央,一方面要依法行事,另一方面更要積極考慮民意民利。既然這兩個原則是一致的,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合作的空間其實很大,也許不要總是從衝突對立的角度來看問題,會更切合實際。

不考慮競選總統

問:台灣明年將產生第一位民選總統,請問這對台灣的內部發展、兩岸關係、國際地位有何影響?你認為這位人選應具備哪些最重要的條件?外界認為院長是熱門候選人之一,請問你是否有這份自我期許?

答:總統經由直接民選產生,是我國推動民主政治、落實主權在民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且選民直接用選票選出國家元首的事實,可以證明我們在民主大道上的建設,是全面、徹底,而且無所保留的。有了這樣的民主成就,我相信我們的內部會因為更民主而更團結、更穩定,在國際上也會因為更民主而得到更多支持與認同,使我們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的努力更為有效,也使我們的國際地位更為提高。

我們也希望中共能了解,民主是政府存在的最高價值,更是大勢所趨。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推動民主建設,絕不是為了「台獨」或延續國家分裂,而是為了落實我們的立國理念與憲政精神,讓民眾做國家的主人,享受完整完全的民主政治。這種寶貴的建設及其經驗,正如同「台灣經驗」的經濟果實一般,是中華民族的珍貴資產,也會對中國大陸的億萬炎黃子孫有所貢獻。

中共的領導人士,也許在過去或目前,對台灣地區的民主建設抱著戒慎或誤解的看法,但是假以時日,我希望而且也相信,他們必然會領悟我們民主建設的意涵,接受大陸同胞的意願,漸漸走上民主。

至於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本人願意很負責地說明,目前並無考慮或期許,而且這件事目前媒體炒得太熱,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我已經一再強調,目前最大的心願是把現在的工作做好,.現在的責任很大、工作很重,要做好也不容易「實在不必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問:能否談談你用人、帶人的原則?

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希望大家同心奮鬥,發揮團隊精神,首長不可能天天督促、耳提面命,要自動自發、求效率、便民。

我常說,「革新」要先「革心」。社會上各行各業求才需才孔急,大家都是有才智的人,原本不必選擇做公務員,既然當初選擇這一行,就是有一番抱負,這是種榮譽,要將公務員變作有意義的工作,這是我們的初衷,而不是每天八點到五點,坐在那裡,抽菸看報紙。

問:你對三位新上任的省市首長有何期許?

答:我希望他們能順利推動政務、實現參政理想、鴻圖大展。他們與民眾有最具體、直接的接觸,若能排除一些民瘼、令人詬病的地方,不論如何,中央政府都應盡力協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