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台商家庭,與眾不同。
男主角王蘊嶠,台灣外省第二代,從學生時代就是國民黨文宣健將,成為台商之前,他是國民黨籍的台中市議員。女主角出身中共高幹家庭,父親曾任部會高階官員,叔父是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同學,還有個遠嫁新加坡的姐姐。兩人在各自結束一段婚姻之後,相戀結婚。
尋常的兩岸夫妻,在覓得棲身處所(多半就是公司宿舍)後,便急急排隊申請妻小返台定居。而王蘊嶠卻在婚後便搬進老丈人獨門獨院的寬敞宅邸--那是北京市區一處專供局長級以上官員居住的社區。他並不打算讓太太及七個月大的女兒入台灣籍。曾經遊歷香港、新加坡,會唱極悅耳且標準台語流行歌的王太太覺得:「還是北京最好,發展挺快,要什麼都有。」
淡出台灣政治圈,王蘊嶠在對岸找著新的家庭與事業重心。
一九八八年王蘊嬌就前往大陸探路,後來在北京菁華地段王府井大街經營KTV,展開大陸事業的序曲。然而王蘊嶠卻也坦承:「靠KTV賺錢,很難,主要是為了建立人脈關係。」周旋在雷射燈光照不到的歌廳角落,王蘊嶠匆匆丟下一句。現在,他和朋友合作進行的投資項目已達五、六個,其中包括一個大陸列入保護產業項目的重型卡車組裝廠。
失根的族群
這些投資行動中,他那位不願曝光的岳父扮演重要角色,「從投資項目、人才,到機會的選擇,靠老丈人幫忙的地方很多。」王蘊嶠認為。這一天在餐桌上,他隨口聊起一個投資機會,老人家當下就搖身變成顧問,不但在價格給予指點,並建議可供進一步諮詢的人選。王蘊嶠走進這個家庭的生活圈子,也分享這個家的資源。
提及另起爐灶的原由,王蘊嶠顯得激動。「身為外省第二代,心中有高度不滿。被強烈本土主義者見外的感覺,很詭異!」他無法釋懷在地方議會被強迫說台語,更難平衡的是,「為什麼在選舉時動員外省人選本省人容易,動員本省人支持外省人卻很困難?」他質疑。
但到大陸經營事業之後,卻發現與對岸同樣存在隔閡。祖籍河北的他感嘆,這個在台灣被稱「外省人」、在大陸叫「台胞」的族群,「就像失根的蘭花」。
像選戰中被炒熱的省籍爭議一樣,王蘊嶠對兩岸的發展,情緒複雜而糾結。一方面,他猶有衝動趕回台灣參加投票;但另一方面,他也說:「台灣有人在玩火自焚(指主張台獨),而我已經置身火圈之外。」他樂見兩岸矛盾的化解,也聲言願擔當這個歷史使命;但他也不願下一代承受被自己同胞排斥的「少數的悲哀」,甚至「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不在兩岸間做選擇(指移民)無論如何,王蘊嶠幾乎是在北京定下來了。雖然仍戒不掉在台灣當地方民代應酬必備的檳榔(北京價格每顆約十塊台幣),但他已經習慣、也喜歡北京凜例乾燥的冬季。興致來時,他還下廚露一手,做兩樣拿手菜,例如台灣腔肉。
現在,他最大的快樂是回家逗女兒玩,小傢伙是他生平的第一個小孩。「以前從來不知道,有小孩可以改變一個人這麼大。」他說。
問他希望有幾個小孩?他看看年方二十五歲的嬌妻,篤定笑說:「The more,the better.(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