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三十三年來首次民選的台北市長,具有六十多萬張選票基礎的民進黨籍市長陳水扁依照選前承諾,在中華民國國旗與國父遺像前完成法定當誓儀式就職。這個向中華民國國家象徵認同的儀式,是近年來民進黨籍縣市長刻意迴避甚或公然抗爭的對象。
陳水扁終於跨過民進黨的反對派心結;妥協精神與中庸之道超越意識型態。
此番最能看出陳水扁務實風格的,除了選戰過程中各種文宣訴求基調外,告別立法院同仁的離職演說,更令人領略一二。他提出以政策辯論代替肢體衝突、以族群共榮超越省籍對立、以包容尊重化解零和鬥爭等三點,呼籲與立院各黨派委員共勉。
這種務實性格使得民進黨的陳水扁能夠贏得台北市長大選,他成功地掃除中間選民的疑慮,沒有強化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台獨人士士靈「取下台北市作為台灣建國的橋頭堡」所引起的恐慌,並避免台灣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在首都交戰。
陳水扁的選戰訴求與過程是台灣民主政治歷程中頗值得觀察的現象,因為他的當選對於候選人的國家認同、族群融合、階級訴求、政黨生態與黨內路線,均造成連串強烈衝擊,可概稱之惑「陳水扁效應」。
改變形象,迴避統獨
陳水扁效應最深刻的意涵,就是民進黨內外中道力量的興起。
在選後自我檢討的談話中,陳水扁得意地指出,倘若沿襲民進黨傳統的打法。為反對而反對,或堅守那些意識型態的問題,則得票率不會超過三成半,在固守民進黨傳統票源之外,只要增加五到十個百分點,他便有四到四成半的支持率,而這個嶄新領域的開拓,絕對不是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群眾。
陳水扁刻意壓低姿態,改變立院問政咄咄逼人的尖刻形象,包裝成為笑容可掬溫和親民的新造型。
在文宣色調的選擇,他也有意設計我與「一般民進黨候選人」有行不同。他並未沿田民進黨的綠色圖騰,改採橘紅色圖案的識別標記,四隻手相握的井狀圖案象徵台灣四大族群的融合,建設台北成為「新故鄉」,以消除外省族群的疑慮。民進黨中共標榜「四百年來第一戰」的歷史悲情,陳水扁則提出「快樂希望及生活品質、環境提高的世紀之戰」的中性訴求。
當其他民進黨候選人高呼台灣獨立口號,主張推翻「外來政權」時,陳水扁則以台北市政無關統獨回應,提出「市民主義」,以公共政策辯論來轉換競爭主軸。一旦被逼表態時,他更以「主權在民」、「住民自決」等替代「台灣獨立」的僵硬訴求。
在面對新黨「保衛中華民國」與「貫徹公權力,建立新秩序」的凌厲攻勢時,陳水扁為了撇清「民進黨等於台獨、等於暴力」的不利形象,除了強調公民自決須有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多數投票,投票數的四分之三支持,才能變更現狀之外,更在無黨籍立委林正杰建議之下,接受了中華民國國旗掛在競選總部,並且簽署「保證台灣安定二十年」的聯署書。
當各種極端的聲音響起、各種危險的趨勢暴露,中間選民代表的中道力量起來拯救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就是本次大選陳水扁現象的意義。民進黨如果要執政,吸取選舉結果的教訓便是不能逃避的課程。
民進黨內部對此顯然也正在凝聚共識,選後民進黨的中常會對本次選舉進行檢討,引發不同派系的評估爭議。在肯定陳水扁選戰策略成功之餘,對於台獨黨綱是否造成陳定南落選,則看法分歧。一向主張以選戰「積小勝為大勝,以地方包圍中央」的美觀島系中常委張俊宏,則建議民進黨重新修訂黨章與黨綱。
作為民進黨理論大師,張俊宏批判民進黨黨綱含有太濃厚的自我主義,缺少符合全民利益的人民主義色彩。他認為民進黨再生的機會是回應民意,調整黨綱。
長期觀察台灣政治現象的勞動黨中央委員王津平則指出,政黨可分革命政黨與民主政黨兩種類型,民進黨若以獨立建國為理想,不惜為獨立而戰,當然每次選舉都要灌輸選民台獨的基本教義,以傳教為目的,做個革命政黨。(選戰方酣期間,民進黨「金馬撤軍論」時地不宜地貿然拋出,便是企圖拉高「獨立建國」訴求的案例。)反之,若以勝選為目的,則應爭取多數中間選民為訴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做個「掮客型」民主政黨。
認清事實
民進黨是個號稱具有建國理想的「使命型」政黨,但國內外現實政治環境的制約,有可能迫使該黨「困而知之」,學習調整政策路線,甚至調整政治目標。
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一向公開自詡民進黨具有自省能力,在面對國際、兩岸與島內的各種挑戰時,會記取失敗的教訓。同時,該黨前主席許信良也不忘經當提醒民進黨同志們牢記,國民黨統治台灣四十年的事實。
許信良要民進黨員認清現實,實事求是。光復後出生的人口已經占台灣選民總數八我左右,新生代並沒有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悲情記憶,「甚至在語言上,台灣許多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只會說國話」,許信良認為民進黨若忽視這個簡單事實,一味以台語訴說悲情政見,將與年輕人愈走愈遠,接受國民政府在台四十年教化結果,恐怕是民進黨再出發、爭取執政機會的一個前提。
認清事實、接受事實、從現實出發,構成現階段民進黨檢討路線與策略的主軸。陳水扁當選之後,民進黨內要求務實爭取執政的呼聲漸高,首當其衝的便是「台獨黨綱」的修正爭議。「鐵板一塊」的台獨教條顯然已鬆動,而鬆動的方式有下列幾種:
第一種是把「政治信仰」與「公共政策」分開對待。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說明「台灣獨立」是民進黨的政治信仰,但能否我為「公共政策」,則要看客觀的環境條件。許多政黨的政治信仰都沒有機會實現,他說:「就像國民黨不實行三民主義,共產黨不實行共產主義,為什麼民進黨一定要實行台獨主義?」第二種是把選舉戰略與台獨目標分離。美麗島系秘書長王拓說明,雖然該系也能夠認同台灣主權獨立,但策略的選擇上卻與某些教條主義者不同。他指出,如果民進黨選上了總統,再召開國民大會,依照憲法程序修改國號與領土,完成台灣獨立,反而比「喊台獨嚇死人」更容易。王拓說:「先得到政權,對解決以後的目標更有幫助,這是美麗島系比基本教義派更務實之處。」
第三種是迂迴說明。台獨聯盟秘書長李應元認為,民進黨各派系對於台獨黨綱均有共識,也同意台獨在程序上必須經由公民投票,因此「公投台獨黨綱不需修正,但要說明」。他主張應該使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台灣主權獨立的事實;他也認為必須站在各行各業立場,說明台灣獨立與其切身利害相關之處。不過李應元倒認同陳水扁在市長競選期間的權宜作法,在民進黨未能於主流媒體上把台獨問題說明清楚之前,為了中間選民,曖昧化台獨主張,以求當選,可以接受。
第四種是轉換訴求方式。民進黨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陳忠信指出,台灣獨立其實有各種內涵與各種宣告方式。總統直選與加入聯合國都是台獨的方式,且已成為台灣社會的共識。民進黨要求台灣應有獨立自主的外交以及國際法律人格,其實連國民黨也都認同。台灣社會事實上共識很多,轉換訴求方式便能迴避阻力與撇清疑慮。
縮小選區之議起
總之,意識型態的原則化與抽象化,似乎漸成民進黨內中間派系的共識,而激進的台獨派系則抱怨社會誤解他們。有可能成為民進黨下屆總統候選人的許信良總結說,如果人民對民進黨政治領導成熟度的信賴感能夠提高,民進黨的黨綱未必有更改的必要。他說:「黨綱本身不會自動成為問題,而是決定是否成為公共政策的時機與條件才是問題。」
最近,台灣主流媒體反映台灣主流社會對民進黨的「合理化期待」,也是「陳水扁效應」的外一章。經常接受採訪的民進黨副秘書長邱義仁抱怨台灣媒體的「議題設定」誤導民眾對民進黨產生錯誤期待。他指出,在陳水扁的路線成功之後,台北一些報紙便在炒作民進黨黨章與「台獨黨綱」的修訂案,企圖干預民進黨內政,「動機頗不單純」。其實民進黨每次全代會都會修訂一些黨綱或黨章條文,根本不足大驚小怪。譬如最近在黨章有關「合議制或首長制」、「內造或外造」、「剛性或柔性」等方面是有修改的跡象,但「台獨黨綱」的修訂與否則各派系尚無共識,一般傾向補強條文、消除疑慮、釐清問題。
的確,台獨黨綱似乎像龜甲一般束縛民進黨的向外發展,也妨礙台灣社會正常的政黨運作。民進黨美麗島系辦公室秘書長王拓指出,民進黨其實是傳統台灣黨外各種反對勢力的集結,並不必然代表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黨內某種強勢基本教義派的壟斷,冒進的台獨路線可能牽動廣大中產階級的共同利益,不易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他認為,社會若要健全發畏,政黨先要健全。一黨獨大與黨內一派獨大,失去制衡都不是好現象。
要解決社會上偏激力量的成長問題,根本的解決之道是修改選罷法,縮小民代的選區。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周陽山認為,在大選區多席次的選戰中,極端主義者容易獲得社會相對少數選民支持,這些人一旦獲得公職之後,又容易進入黨內取得支配黨機器的主導地位,整個黨的走向便日趨極端。民進黨台獨黨綱的一步步推進,與該黨基本教義派掌權有絕對關係。
「選區縮小能使台灣社會的中道力量真正穩定,」王拓右手緊握煙斗急切地補充道:「而民進黨內中道力量才能結晶,台灣社會才能進入理性競爭的「非抗爭時代」,政黨政治才能成熟,而民進黨才有執政的可能。」
台灣政治的世俗化(脫離意識型態牢籠)是民主化、多元化的必然結果。陳水扁挑戰台北市長成功,樹立了民進黨通往執政之路的典範:中庸之道與妥協藝術。從他當選後的市府人事安排,考慮到族群、黨派、性別、專業、能力與經驗,似可看出其妥協性與包容企圖。
陳水扁雖然圓了民進黨在省與直轄市層次的執政夢,但反諷的是,以民進黨觀點來看,陳水扁竟然是以「更少的民進黨特性」而當選。台灣社會普遍肯定他的路線變革與形象換軌,這給民進黨一個重新思維與政治定位的空間。如果該黨想往更高更難的總統與省長之路邁進,那麼勇敢打破基本教義框架、接受新台灣人的中道力量制約、呼應溫和改革的需求,應該是一條最簡單易行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