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

馬克華伯格經典詮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始末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17-02-23

瀏覽數 24,850+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
 

2013年4月15日,那是一個對波士頓(Boston)居民最難以抹滅且悲痛欲絕的日子,當天是「愛國者日」,正在舉行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賽事,每年都有超過50萬居民沿途在跑者行經處給予支持與鼓勵,這是波士頓的傳統,更是享譽全球的最經典馬拉松盛會,但卻因為恐攻襲擊的悲劇,造成3死、183傷的慘劇。

在那個原本風和日麗、欣喜愉悅的日子裡,兩場爆炸震耳欲聾的聲響劃破天際,此起彼落的尖叫聲和絕望、淒厲的血腥場面讓馬拉松現場一陣混亂,這場由沙尼耶夫兄弟主謀、為了報復美國對於911之陰謀論與宣揚伊斯蘭教精神的攻擊事件,幾乎讓全城陷入戒嚴狀態,居民也活在恐懼之中。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_img_1

當年事件的前因後果,幾乎在全球媒體的揭露下引起全世界民眾的關注,世人知道事件的嚴重性、兇手的泯滅人性、以及囂張跋扈的拒捕態度,但我們不知道的,是警方在這追捕過程中的鍥而不捨、矛盾、憤怒、感慨,那沒日沒夜的調查,值得令人尊敬。

這段故事,如今被改編為傳記型紀錄片電影《愛國者行動》(Patriots Day),由馬克華伯格(Mark Wahlberg)、J. K.西蒙斯(J. K. Simmons)主演,就連波士頓代表球星大衛歐提茲(David Ortiz)也有客串上陣,導演彼得柏格(Peter Berg)以最全方位的角度,徹底剖析事件的前因後果,更把生還者浴火重生的故事作真實記錄,賺人熱淚。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_img_2

《愛國者行動》可以說是一部讓人再三咀嚼的作品,它以一種客觀、多元的方式呈現事件始末,並在電影畫面中不時穿插現實監視攝影機的畫面、當年的新聞報導片段、民眾手機所拍下的爆炸現場狀況等,彷彿觀眾也身歷其境,真正感受當下的恐慌、無助與緊張。

故事一開始先由不同人物的故事線起源發起,這些人有的是要參加馬拉松比賽、有的是要去幫忙選手加油,而主要的主軸,則是肩負在飾演波士頓警察局局長湯米桑德斯(Tommy Saunders)的馬克華伯格身上,並再透過他的角度,串起所有在馬拉松爆炸案的人物關鍵。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_img_3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在《愛國者行動》擔任主演、監製的馬克華伯格在波士頓土生土長,猶如波士頓之子,電影拍攝當時,許多生還者自發重回現場當臨演,甚至還原當年情況讓拍攝更貼近真實,不用說,光是回想那段恐怖的經歷,對倖存者是非常困難的,而他們都願意站出來,《愛國者行動》就是要傳達愛的力量終會戰勝恐懼的情感。

面對這樣如此大的事件,飾演局長的馬克華伯格當然肩負許許多多重責大任,除了要在第一時間處理傷患的開放性傷口,也得迅速的封閉比賽、封鎖各大道路,以利救護車能順暢抵達現場,更需在不同的檢調機構調度轉換間,達到每個探員、警員最能發揮所長的空間,那一場場衝鋒陷陣、不顧危險的亦無反顧舉動,著實令人感慨。

他當然也害怕,也擔憂錯誤的決策可能引起歹徒恐慌,甚或是媒體的風向讓嫌犯風聲走漏,但他還是必須暫時拋下妻子爆炸當時也在現場不遠處的驚慌,以更謹慎的態度先以逮捕嫌犯為重。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_img_4

除了緝拿嫌犯的這段過程,導演也追蹤、親自訪談了當時因意外而截肢的傷者,邀請他們暢談這一路一來走過的心路歷程,比方傑夫鮑曼當年在爆炸案中失去了雙腿,經過長時間的復健、痛苦的內心煎熬和適應,在2016年他坐在輪椅上完賽,這樣的一段故事令人動容,也佩服他們勇於再次向前的勇氣。

此外,《愛國者行動》為力求真實,導演先在波士頓警局會議室進行沙盤推演,所有槍戰發生的位置和時間順序都是當年辦案人員親身指導,利用玩具小汽車和小道具一遍遍模擬確認,再回到案發現場比對所有細節,謹慎的態度是為了更加貼近史實,也再次宣示打擊恐攻的決心。

《愛國者行動》:愛,是戰勝恐懼的武器_img_5

(劇照提供:甲上娛樂)

延伸閱讀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