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親中左派固守香江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4-11-15

瀏覽數 10,350+

親中左派固守香江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世紀末,「北京因素」對台、港政經的效應,愈是彰顯。當台灣面臨首次的省市長選舉,統獨情結煙硝瀰漫之際,香港市民在九月中的地方選舉中,卻間接地給未來的主權國吃下定心丸。

雖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區議會選舉,但自候選人登記以來,就不斷地創造香港政治史上的紀錄。七百多個競逐者、七十萬個投票人寫下三三%的投票率,都是歷屆區議會最熱烈的紀錄;香港市民積極參與的程度,僅次六四事件之後九一年的立法局選舉。

揮別六四情結?

在長達十五個小時的投票時間結束後,最感如釋重負、可以長長舒一口氣的,大概屬港督彭定康了。事前,許多人等著看好戲,因為「中」英就香港未來政治架構談判破裂,彭定康堅持執行他的新政制度,此次的地方選舉,是「彭方案」孕育的第一個胎兒。它究竟良得如何,能不能討市民大眾、各方人馬的歡心,也全憑此役。

結果,香港人民的踴躍參與,等於替「彭方案」投下支持票,難怪彭定康大讚港人「成熟」了。

相對地,左派在此情勢之下,立場顯得尷尬。一方面,新華社在選前又重申,香港二級議會(區議會、市政局及立法局)在九七後必須重組,等於否定今、明兩年,二級議會選舉的合法性;但另一方面,親中人馬並沒有因此缺席「杯葛」,反而極力動員參選。

單從表面的當選席次來看,高舉民主旗幟的民主黨是最大贏家,在全部三四六席中,囊括二一%的席位(七十五席)。

但是,與九一年立法局選舉中,民主派獲得壓倒性勝利相比,道一戰,民主派的表現顯得失色。

深入分析,新制下的區議會,取消過去的委任席次,全部開放選舉,整個餅比過去大許多,然而民主黨取得的分量,只些微成長,並沒有呈等比增加。

第二個理由是,無黨無派的獨立候選人,贏得了將近一半(一六六)的席位,而這群「獨立」的人士中,事實上大部分都帶著親「中」的色彩。道一點,連親「中」政團民主建港聯盟(民建聯)主席曾鈺成也公開承認。

而正式組黨不久,第一次「落區」參選的民建聯,異軍突起。他們推薦八十多位候選人,結果當選率達四四%(三十七人),成績令人刮目。

民建聯此番可說是卯足勁演出;他們獲得左派、香港最大的工會組織工聯會支持,有的助選團多達百人,聲勢之大,教民主派瞠乎其後。而在偏遠地帶的選區,他們更雇用小巴士往來接送選民。

香港評論者就以當選人的政治背景統計,發現民主派和左派的勢力較勁,民主派雖稍占上風,但比數約呈五五波,民主派人士其實占不到什麼便宜。

因此,坊間的輿論多稱,香港民眾似已揮別「六四情結」,不論對於自己的前途,「中」港關係都將做較不帶情緒的重新認知。

民建聯的秘書長程介南形容他們對這次選舉的成績,是「自我感覺良好」。他不諱言民建聯在「推銷」候選人方面,用的是商品推銷的概念,包括候選人與選民接觸的節奏、密度等;而且在個別輔導上,下了一番功夫。

「有些人過去怕共產黨,但如果他們發現共產黨也能替他們做事,那有什麼不好?」程介南直言,經過這一次基層動員的經驗,他們肯定市民對共產黨的「成見」,可以行銷學中「近距離接觸」所得的「實惠」印象來取代。

更進一步言,民建聯的「存在、參與、獲得成就」,「對香港、大陸甚至對民主派都好,不是嗎?」程介南語中透著自信。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香港許多政論者也持有與程介南相同的意見。其中微妙的關鍵是,中方一直排斥直接民主的政治模式,怕的是經由這個運作方式產生的「民意」,不是他們能挖制、接受的。

但是,香港區議會一戰,證明左派勢力不但可以參與這場遊戲,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更能運作基層,取得不錯的成績,因此,即使要「另起爐灶」,似乎也無需操之過急。

「多寶獎」

「如果中方對香港的民主能有更多信心,更大的空間,那才真是一國兩制穩定的基礎。」一位報社高級主管說。

然而,香港的民主發展能不能獲得未來主權國的信任、安心,明年立法局選舉,才是更具決定性的戰役。

這一次的香港區議會選舉,之所以能誘使各黨派全力演出,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當選的三四六位區議員將組成一個選舉委員會,從中再互相選出十位立法局議員。坊間誰稱此為「多寶獎」(多重中獎),難怪令各路人馬垂涎。

但立法局的選舉,是否為區議會選舉的延伸?

城市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院院長鄭豐碩提醒,香港的政黨發展並不全面,也不夠成熟,選民其實對個人的認同大過對於政黨。他舉例,最近一次民意調查顯示,五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值得信賴。雖然立法局選舉中,意識型態的影響因素要大過在地方選舉中所能發揮的效應,但未來勝負變數仍多。

大部分的民主派人士,都不認為此次地方選舉的結果,可做好立法局選舉的指標,因為層次、議題均不相同。

民主黨的副主席張炳良表示,經過這次短兵相接,確立香港政壇兩大派對峙的局面(民主派與左派),而傳統的右派勢力證明已凋零得差不多了。

張炳良坦承,傳統左派一向在基層扎根久且深,對於選舉結果,他們不感意外,但也體認到對手來勢洶洶。對於明年的戰爭,他們將大力聯合民主派盟友共同出擊。

與台灣的政治氣候相比,有趣的一點是,在香港打出六四民運牌、「政治受難者」以為號召的幾位候選人,在這次地方選舉中,紛紛戰敗下馬。香港人的「理性」,似乎多過台灣人的「同情心」。

相同的則是中國大陸對兩地的政治,愈來愈有影響力。究竟在北京和台北國際角力場一番纏鬥之後,台灣人民如何選擇?

而自從「中」英十年前對香港問題達成協議、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香港商界的力量不斷向左靠攏;如今的區議會選舉,更展現對香港基層的動員能力。

究竟在民主派與左派勢均力敵之下,香港人面臨九七,文會如何抉擇?選擇空間又能有多大?

世紀末,中國人社會的政經演變、互動,步步引人關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