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這一仗,考驗什麼?

陳 煒
user

陳 煒

1994-11-15

瀏覽數 9,700+

這一仗,考驗什麼?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首次省市長選舉及省市議員改選,即將在十二月三日投票。這次選舉不僅決定未來四年省市長寶座誰屬、哪個政黨主導省市議會,選舉勝負對明後年總統大選政黨及候選人形勢、對族群及省籍融合、甚至對「新台灣意識」重建的影響,正隨選情變化愈來愈密切相關。這場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對台灣將有重整的作用。

可以斷言,這次選舉將是台灣另一次政經生態重整的重要分水嶺。所有的地方派系都會在這次選舉中重新洗牌,尋找新的定位;國民黨內部李登輝、連戰、宋楚瑜和下游的關係會有新的變化;民進黨得票如續有斬獲,社會資源流向反對黨的速度會加快,換黨執政的動力會更強。

省長選舉結果,無可避免將影響明後年的總統大選;北高兩直轄市市長誰屬,也被視為國民黨執政基礎是否穩固的指標,政黨勢力將藉選票重整。有人預測,台北市長方面,國民黨提名人黃大洲選情如無起色,國民黨和新黨基於「血濃於水」的同源,最後甚至可能出現某種形式的「結合」,對政黨生態將發生很大的衝擊。

「新台灣意識」

李登輝提名宋楚瑜參選省長,等於把潛伏在台灣社會深層的省籍問題,攤曝在選民前體檢,選民認同融合主張,其的不因省籍投給宋楚瑜一票,抑或宋在「台灣人選台灣人」等上百種省籍意識的耳語下敗陣,不同結果對台灣政治、社會都具有不同的意義;省籍和族群關係面臨重整。

由於選舉接近總統大選,近兩年在李登輝總統完全主導下,台灣政局對內、對外都試圖破繭而出,走出新風貌。晚近兩三次選舉,民進黨的聲勢持續壯大,台灣作為主體的意識,正隨著兩岸關係緊張、台灣加入聯合國連續受挫、李總統赴日參加亞運未如願,以及當局對統獨問題創造性的曖昧等因素影響,持續增強中,島內分離或自主意識空前高漲。

主獨者多屬本省籍、主統者多屬外省籍的舊界線已被打破,台灣「維持現狀」和「獨台」「台獨」間的區別更加模糊難辨;民進黨強調四大族群融合聲音突增,行政首長選舉迫使民進黨候選人內省調整、改變訴求、向中間靠攏,語言使用政治化現象仍在,但「新台灣人」概念逐漸形成,「新台灣意識」由模糊而清晰,國家意識甚至國家認同也面臨重整。

選舉成為多方面重整的思考、磨練和測試選民意向的機會。新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趙少康以國家認同和統獨問題作訴求,但南北各地很多民進黨人都說,省市長選舉不急著談統獨,明後年總統選舉再好好談。「不願談」已使台灣全島因金馬撤軍、五通電話論陷入統獨紛爭中,各政黨的主張和國家認同議題尖銳對立,明後年總統大選,極可能成為台灣人民國家目標傾向的總對決。

「新台灣人」意識可能不急於在與大陸的分、合間作抉擇,但全體台灣人選出總統本身,即隱含建構新國家意識的內涵。如果加上政黨競爭推波助瀾,民進黨鼓吹新國家認同,將總統選舉戴上分離、獨立等公民投票帽子,總統選舉時台灣各地觸目所及的,究竟是總統人選的決定,或是台灣前途的公投,恐怕更為模糊。

明後年總統選舉對台灣而言,可能有如香港的「面對九七」,台灣內部是否應在總統選舉前由各政黨就國家方向、兩岸關係等作政黨協商,釐訂以保障台灣安全為最高前提的總策略,使台灣順利通過這個關卡,全體台灣住民和各政黨似應關注。

「省長選輸了,國民黨總統就不必參選了」,許多地方人士同意,台灣省的人口、政治資源占台灣的絕大部分,宋楚瑜贏了省長選舉,國民黨挾勝利餘威再贏總統大選很自然,李登輝順理成章應連任;陳定南如勝選,對民進黨人進軍總統大有助益,但是前國民黨組工會主任關中的「鐘擺理論」,也廣被地方人士談論。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民進黨也批李

「鐘擺理論」意指選民投票傾向受前一次選舉影響,甲黨省長選舉勝了,下次選舉選民自動把票投給乙黨,以求平衡,是以甲黨再次選舉必嘗敗績,印證過去經驗,有其根據。類似傾向造成省長、總統選舉問難以完全相關預判的困境。

從這個理論推論,有人堅信宋楚瑜如當選省長,明後年國民黨在總統選舉處境將非常不利,以省籍出發思考者如前立委吳梓,更把宋楚瑜參選視作李登輝未完全掌握黨內權力的指標,深怕宋的當選是外省籍人士掌大權的「復辟」;反之,宋楚瑜落選,李登輝連任更順理成章。政治恩怨、省籍情結,都助長類似說法,人人可各取所需。

至於李登輝和林洋港間是否競爭,省長選局多少有影響。宋勝選,可能對林不利;國民黨如大敗,林洋港機會會大些。

民進黨和中南部選民的「李登輝情結」退燒,是觀察這次選舉的另一重點。選舉開戰以來,各地問政說明會中,民進黨攻擊李登輝的言論,頻率升高、幅度加大,台下迴響熱烈。從省市長提名人選決定、老人年金決策、核四興建、修憲結果荒謬,到去年縣市長選舉為有瑕疵的國民黨候選人站台助講,各種嚴厲的措詞和人身攻擊前所未見。

著眼省長競爭,深怕李登輝為宋站台背書固是原因,客觀形勢,外省籍族群退出權力核心,本省籍人士爭逐權力大餅,民進黨從支持李登輝鬥下郝柏村,轉而攻擊李登輝,為總統選舉前置部署,其實是必然的選擇。道項發展對未來一年李登輝的動向,具參考作用。

省市長當選需要的選票數和包容性,省籍、族群融合展現四十多年來空前良好契機。過去政治權力分配由外省族群主導,在爭取分享權力的過程攻防之間,擴大了省籍分野。經國先生去世後的總統繼承、國民黨主席改選、閣揆郝柏村下台風波,再度拉開省籍鴻溝。但李總統黨政權力大一統,台灣人已出頭天,所謂「台灣人的悲情」在這次選舉後,更應化解大部分。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張俊雄相信,民進黨如能當選省市長,將象徵台灣悲情的終結。

比賽「愛台灣」「誰其為台灣打拚」是這次選舉的主調。宋楚瑜四處講台語,傳播認同和討好策略用意明顯,它的影響是長期且漸進的;即使坊間以省籍攻擊宋楚瑜的耳語仍不斷,但民進黨許多領導菁英相繼公開「承認」,「台灣話」應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話、原住民語,台灣人應包括這四大族群,生命共同體日漸落實具體。

界定大陸關係

「新台灣人意識」有助島內族群和諧和台灣永續發展,避免資源無謂消耗。但「新台灣意識」如何區隔「台獨意識」,它最後的發展是否導致悲劇;如何界定和大陸十二億人口和歷史中國、文化中國關係,它最終的發展對兩千一百萬人民是利是害,恐怕很難有確切的答案。是福是禍,有賴兩千一百萬人民的智慧。

民進黨內台獨聯盟前秘書長李應元承認,台獨的議題,目前大部分已解決,如「一中一台」、「加入聯合國」等問題,國民黨都已接受,即使民進黨贏得台灣省長或北高兩市市長,也不需要立即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這是台灣走上眼前歷史階段的必然反映,是重整的結果,或者只是一時短暫的現象,選舉結果揭曉後,或許情勢會更明朗。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