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縮影對台灣三十年的熱愛-寫在文集出版前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4-09-15

瀏覽數 11,650+

縮影對台灣三十年的熱愛-寫在文集出版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0月號雜誌 新台灣人

(一)從求學時代的立志,到國外讀書教書時的接觸到各種學說,以及回來台灣想盡一些言責,在這段奔波於大陸、台灣與美國的人生歷程中,最令我嚮往的,一直不是權位,也不是財富。因此,我自己清清楚楚;從不想從政而有權,更不想經商而致富。最令我嚮往的是介紹及提出一些新觀念、一些新學說、一些新論點。

正如十八世紀法國的伏爾泰對牛頓的稱讚:他「以真理統領我們的心志」,因此他是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同樣地,英國的凱因斯「以其觀念改變了歷史的軌跡」,變成了歷史上另一位偉大的人物。事實上,其能影響人類進步的不是「權勢」,而是「觀念」,這也正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軌跡所證實的。

近三十年來,做為經濟學科的學生,自己所參與傳播的一些觀念,就奢望也能改變一些中國歷史的腳印。樂觀地說,它可能扭轉乾坤--如「市場經濟」之推廣到共產社會;它可能切中時弊 如「白吃午餐」來糾正人人想占便宜的心態;它可能石破天驚--如「民營化」來調整政府經濟角色;它可能影響深遠--如「社會成本」應納入決策思考。

當這些觀念提出後,可能遭到強烈反對--如「一隻看不見的手」遠比產業政策更有效;也可能得到普遍認同--如「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更可能還一直在爭論之中--如調升公私立大學學。

所有這些觀念的提出,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台灣社會能早日遠離落後與威權,早日接近進步與民主。有人以從軍來報國,有人以增產來報國,有人以參政來報國,我則以傳播觀念來盡一己的力量。

(二)

這些年來,當所推廣的一些觀念受到責難時,沒有鬱鬱寡歡;當另一些觀念已融入政府決策及家庭生活時,也沒有沾沾自喜。擇善固執的知識分子既不祈求掌聲,也不在乎噓聲。在傳播進步觀念的道路上,終會有風雨,也終會有藍天。

貫穿我所傳播的理念,正反映在這些書的書名上:

.經濟發展導論(一九六二)

.人力與經濟發展(一九七0)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九七七)

.開放的觀念(一九七八)

.共產世界去來(一九八0)

.迷思中的沉思(一九八0)

.經濟人與社會人(一九八二)

.溫暖的心、冷靜的腦(一九八四)

.做一個高附加值的現代人(一九八六)

.對有權人說實話(一九八八)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追求活的尊嚴(一九八九)

.大格局(一九九二)

在前年出版的「大格局」一書中,我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大格局」的思路來建構現代社會,以「大格局」的眼光來重新省思人類的責任,以「大格局」的謙卑,來師法一些頂天立地的傑出人物,以「大格局」的胸懷來共同開拓「中國」的前景。

(三)

在這段台灣劇變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全部時間在國內,但一直很執著地在傳播現代台灣社會應有的一些進步觀念。

台灣的發展經歷了二個里程碑--前十五年台灣在跨出貧窮國家的門檻,後十五年在跨進富裕國家的殿堂。中間的分水嶺即是要調整「白吃午餐」的倚賴心態及占便宜的行為。掙脫了這道心理柳鎖,我們才會有智慧去塑造一個現代化的社會。

在這三十年中,用中文寫下了四百多萬字,出版了十E本書,主編了三本書,合寫與合編了五本書,現在我挑選了一三一篇文章,約二十六萬字,分二卷出版。

卷一包括五個主題:現代觀念、經濟世界、企業角色、人才利用、台灣政局,取名為「觀念播種」。卷二也包括五個主題:國際借鏡、知識追求、社會脈動、生活品質、中國前景,取名為「優勢台灣」。

這些主題是環繞著四個主軸:經濟效率、社會公平、生活品質與兩岸關係。

缺少經濟效率,就不可能有台灣優勢;缺少社會公平,就不可能有台灣安定;缺少生活品質,就不可能有台灣進步;缺少雙贏的兩岸關係,就不可能有台灣遠景。

我也特別在新出版的書中,選了兩篇序做為這本文集的序。這兩篇序文分別由王作榮先生與孫震先生執筆。前輩的期評與諍友的鼓勵,真覺得自己吾道不寡。

(四)

這些文章在時間上跨越了二十多年,題材上則涉及國家進步的各個層面。大部分的文章發表在聯合報、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這些被選出的文章正代表了每一個時空環境中,一個知識分子的感受與期望。再重讀這些文章,感觸多、興奮少。舊文章仍有新價值時,與其說作者有遠見,不如說他有遠慮。

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正站在成敗的分水嶺上 可以大躍進,邁入一個新紀元;可以大倒退,陷入舊險局。一個左右台灣前景的關鍵因素,短期來看,是在於領導者的格局;長期來看,則在於知識分子倡導的觀念。

濃縮自已對台灣熱愛的這二卷文集,希望有助於台灣社會在躍進與倒退的拔河中,能走向社會公平、族群和諧與兩岸雙贏。

最後我必須感謝母親、妻子及二個孩子,能容忍我在各處奔波所帶給他們的掛念;也要同時感謝這些年來鼓勵我寫文章的三位總編輯及伙伴:張作錦、殷允芃、王力行。

一九九四年八月 台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