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

【旅行圖中】

旅行圖中
user

旅行圖中

2016-11-28

瀏覽數 44,350+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
 

雲林縣是台灣的農業王國,麥寮鄉有生菜村古坑有咖啡豆、元長有花生田。而說到靠近南邊銜接嘉義的水林鄉,這裡大家都感到非常陌生,身為雲林人的我對水林鄉其實也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的是,水林因顏思齊曾經率領漢人登陸開墾,有「開台第一鄉」之稱。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

天光剛亮,來到水林鄉,今天的空氣很清新,天也很藍,與水林街道的寧靜感相互呼應著。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

和阿甘薯叔會合後,他今天要帶我去體驗水林秋末冬初的鄉村生活。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3

離開了村莊,放眼望去是一片無際的田園風景,阿甘薯叔說眼前這片土地放眼望去都是種植地瓜,遠遠的,傳來了陣陣的砰砰砰的聲響,往聲響一瞧,一台像是耕耘機的機器橫走在田園之間,後面還跟著一群披著花布的阿嬤。這畫面讓我想起了每次只要有水牛犁田,旁邊就會有白鷺鷥的有趣景象。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4

水林是台灣地瓜的主要出產地,當地所生產的地瓜採契作的方式,每一畝田地都有標示和生產資訊。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5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6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7

種植地瓜所長出的地瓜葉和我們市面上吃的品種不同,地瓜葉雖然可以吃,但是因為比較硬,比較少人會選擇吃它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8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9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0

大哥說,以前沒有這台車子的時候都是靠牛的力量去翻地瓜,但因為牛的動作很慢,翻一塊田的地瓜就得花上好幾天。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1

地瓜赤裸裸地被耕耘機給抖了出來。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2

大多是以「台農57號」及「台農66號」為主,光是栽種地瓜的面積,就有一千多公頃,更是台灣中部地區地瓜生產的重鎮,更有人稱水林為「蕃薯的原鄉」。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3

下到地瓜田,叼著菸的大哥拿著鋤頭,跟我示範著以前沒有機器時是怎麼把地瓜「掘」出來的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4

我也跟著大哥的教學指示,拿著相當重的鋤頭沿著田埂鋤了下去。

光是把鋤頭從土裡拔起來就相當吃力了,更始終鋤不出半顆地瓜,感覺讓人有點挫敗。

大哥笑著說,挖地瓜沒這麼容易對吧!因為關鍵在施力點和切入土壤的角度,而且必須沿著地瓜生長的方向去鋤,才會順利挖出土裡的地瓜。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5

當我多練習幾次後,總算把第一顆地瓜給挖了出來,這是我第一次自己下去挖地瓜,深刻體會到古代農人的辛苦。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水林的地質屬於沙土的關係,加上靠海,三米至四米下的土壤都會了帶點鹽分,這更是讓水林地瓜吃起來很甜、很香的重要關鍵。

一年有兩次地瓜的採收季,當暑假、寒假接近尾聲時就開始種稻,水稻與地瓜採輪替制,主要也是要讓土地得到平衡。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6

阿嬤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撿拾地瓜,有的負責裝袋秤重量,每一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的。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7

水林的地瓜是經過改良過,黃皮紅肉,種植三至四個月就會長出結實累累的地瓜串。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8

阿嬤們的工作很簡單卻很不容易,先把自己包緊後穿上雨鞋,再拿著一個小盆子,不停彎腰撿地瓜。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19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0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1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2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3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4

彎腰撿地瓜這動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長時間下來造成的職業傷害,如痠痛或是駝背等等都是非常傷身體的。

和披著花布斗笠的阿嬤們聊天,一位駝著背的阿嬤,臉上掛滿了歲月的痕跡,她話夾子一開,跟我聊個不停。

她說我太晚到水林來看她們採地瓜了,雖然當初造訪時,時序已經進入11月,台北都已經感受到秋意的微涼,照理說雲林也應該是涼爽好天氣。但雲林日夜溫差大,白天只要出了太陽都是非常炎熱的,所以阿嬤她們都趁著天還沒亮、大概五點多的時候就上工去採地瓜,接近十點的時候就回家休息,下午沒這麼炎熱的時候再繼續下田工作。

阿嬤接著說,雲林當地年輕人外流嚴重,農村工作不多,她們偶而來幫忙鄰居撿地瓜,可以賺點日工時的薪資貼補家用,也可以和鄰居聊聊天連絡感情,更是當作運動。

問阿嬤,妳幫忙撿地瓜幾年了,她笑著說:我從嫁過來這裡就開始幫忙撿地瓜了,應該有五十年了。我看著她的駝背,感受到歲月在阿嬤身上壓下的痕跡。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5

當耕耘車把地瓜從土裡掘出來後,阿嬤們就會跟在車後頭挑選適合大小的地瓜,當然這只是第一關的篩選而已。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6

休息時間到了,阿嬤們就到路邊去飲料休息兼聊八卦,所以村子裡面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傳的很快就是這樣來的。

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體驗農人們的蕃薯精神_img_27

一樣的秋末冬初,想起去年也是這樣的日子,我人在台南的白河,跟著農人們一起在踏在柔軟的蓮藕田裡、那土壤上,頂著烈陽採收蓮藕的時光。

其實,每次下田總是可以深刻感受到時代齒輪的轉動,它無情的留下了高齡化的老人村落,也留下了一群只堅守傳統農人精神的青農們,願意用每一次低頭,來向土地無限致敬。對我來說,寸土寸金的不是台北,而是這塊哺育我們食糧的土地。

年輕人們,你還記得你的故鄉嗎?

專欄介紹:

我是許傑,我的旅攝人生,揹起相機,找尋旅行中的大小故事。旅行台灣368個鄉鎮,用我的照片說故事,城鄉368旅誌 / 離島旅行系列,持續連載更新中。

>>更多旅行故事請至【許傑.旅行圖中】部落格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