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不太相容的兩回事。產業界在多次的座談會中一再表示,環保法規過嚴、勞工不足與土地缺乏,是影響本國產業發展的三大主因。暫且不論我國的環保法規是否太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經濟成長更是國家的整體目標,那麼有沒有一種技術可同時兼顧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呢?
唯一可行之路
去年,和我國一樣有很多中小企業的香港,面對小企業不易達到的環保法規,政府重金禮聘學者專家做了一番研究,得到的結論是:要使小企業符合環保法規,唯一可行之路為力行「清潔生產技術」。
所謂清潔生產技術就是,持續應用整合性污染防治理念,盡可能減少製程和產品對人類和環境有害的影響。對生產製程而言,須盡可能地節約能源、不用有毒性的原料並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對產品的生產而言,由最原始的原料到產品棄置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都要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這是一種自始即規畫、不讓污染物產生的技術,而不是等到污染物產生後,再去想解決之道。
這個理念在一九九0年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首先提出後,立刻獲得三十四個國家的熱烈響應,隨即在第二年舉行的各國部長級會議中,探討應用之道,使工業永續發展。
另外,聯合國也在各開發中國家廣設「國家清潔生產技術推動中心」,目前已有中國大陸、印尼、墨西哥、巴西等七個國家設立。其目標是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二十個中心,未來則更希望在所有國家皆有類似組織,以做為推動清潔生產技術的橋樑。
由一九九0年開始執行到現在,清潔生產技術已被認為是一能夠兼顧環境保護、且可推行工業持續發展的有力工具,也漸被接受為產業或公司內部發展策略的一部分。以德國為例,其包裝材料回收制度,是將處理包裝材料廢棄物的責任由小生產廠商負責,使處理成本為生產者的內部成本,因此生產廠商一開始就必須考慮到包裝材料未來回收的問題。
攸關產業生存
清潔生產技術發展到現在,已逐漸被運用為貿易中非關稅障礙的利器。當高關稅保護產業不再可行之際,先進國家紛紛祭出環保清新形象的尚方寶劍,要求進口產品要符合綠色、清潔生產的要求,否則課以環保費。
如此一來,以外銷為主的產業,勢必要執行清潔生產技術,否則將喪失競爭,不僅產業發展不起來,國家經濟也無法成長。在這樣的外在條件下,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促使經濟成長。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就此相互依存。
台灣地小人稠,單靠國內市場,產業無法發展。因此在國際趨勢下,只有推行清潔生產技術,才可能使我國產品順利進軍國際市場,帶動經濟成長。清潔生產技術是一可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技術,值得科技界、產業界大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