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郭為藩:教育的實驗很危險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4-05-15

瀏覽數 19,400+

郭為藩:教育的實驗很危險
 

本文出自 1994 / 6月號雜誌 第096期遠見雜誌

問:教育部的改革方案,和民間的「四一0改革方案」有何異同?

答:民間的教育改革者對教育問題的瞭解和資訊的掌握,可能都不及教育部深入。以「四一0教育改革」四個訴求來說,「落實小班小校」當然也是教育部的理念,但我們必須認清,如果要達到每班三十人的小班教學,每年要多支出一千億元教育經費,這幾乎是教育部全年度的預算。我們的經費若多個一、二百億就能夠做很多的事情,這是不是比做「小班教學」的效果更大呢?教育改革者常以令人聳動的主張來吸引大家的注意,這種出發點和教育部是不同的。

考慮多方,腳步無法快

第二個訴求是「廣設高中大學」,教育部並不贊成,因為高中大學已經夠多了。自本人至教育部服務後,僅繼續前任毛部長的計畫,並未再承諾新增任何大專院校。

第三、「推動教育現代化」。這和教育部的理念是一致的,只是民間改革者希望速度加快,但教育部必須考慮各種因素,所以腳步無法那麼快。

第四,「制定教育基本法」。民間改革者所提的幾個版本都是相當政治性的主張。而教育部希望從憲法基本國策中有關教育的十條條文著手,若能增加或修改其中一、兩個條文,其意義絕對大於「教育基本法」。

「教育基本法」是一九四六年日本被盟軍占領,需要特別強調民族思想而訂的。而我們的「教育基本法」是視同一般的國民教育法、師資培育法、大學法等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必須瞭解普通法優於特別法,在法律的位階上遠低於憲法,並不高於其他法律,其意義小很多。除非將來有很特別的需要,才會考慮「教育基本法」。

問: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將召開,為何以多元化為主題?

答:目前台灣社會已相當多元,多元此就是自由化,也就是有選擇權。過去的傳統教學主張標、準化,是一致;統整的模式,而現在都強調活潑生動,像我們穿的衣服般,可以多些選擇。

問:台灣的家長在爭取教育參與權上比過去更積極了,你對此情形有何看法?是否應制度化地讓家長有機會表達對學校的意見?

答:這其實和教育自由化有明顯的關係。目前的現象是有些家長非常關心教育,甚至經常干涉學校裡的活動。

比較具體的例子是新竹科學園區的實驗中學,有些學生家長每天參與學校的工作,當義工。但在某些學校也有些家長過於干涉校政,甚至令校方為難;有的要指定老師,有的又不准老師缺課,要求額外課業輔導等。但基本上,我們仍肯定家長的參與。

問:社會大眾常詬病,老師進入學校體制後與社會脈動嚴重脫節,是否有改善之道?

答:這是當前很重要的教育問題之一。傳統的教育是相當極權的,而且講究權威、倫理,但傳統的權威式領導已經在改變,逐漸邁入民主式領導。可是很多人僅有民主的理念,並未形成民主的性格,所以有時會發生要求教育部放權,有時又要教育部去干涉學校的矛盾情況。至於這種民主性格的養成,則只有慢慢的,從小培養起。畢竟民主政治是需要一些時間,並非一朝一夕可成的。

問:多元化、自由化的教育方針,是否亦包括教育體制外的學校,如近年來的森林小學,毛毛蟲學苑等?

自然主義有其負面影響

答:在政策上我們鼓勵大型的實驗學校,但大前提是必須走體制內的路線,教育部當然不可能允許體制外的學校成立。目前訂「教育實驗法」,一切都可以實驗,但教育的實驗很危險,是很難走回頭路的。

像今天有人說考試不好,可是若沒有考試制度,年輕人會變成怎樣?任何的考試其實就是一種社會化的訓練,不然小孩都愛看電視,誰願意乖乖地念書?像強調自然主義的實驗學校,固然有其優點,但也不應忽略其負面影響。

問:層出不窮的校園事件,已使師生關係趨向緊張,你有何解決之道?

答:個人認為這種緊張的師生關係是媒體炒作出來的,媒體常常透過報導,宣判某某老師如何如何。像「性騷擾」事件便弄得很多老師心裡戰戰兢兢,甚至有些學校因噎廢食,這都不是很好的現象。

【遠見 x 未來兒童雙刊共讀】週年限時優惠,不只加送一期,還送《未來兒童》知識庫權限!

問:目前大學的通識教育有何困難?是否可能將通識教育提前到中學?

答:一般通識教育指的是大學階段,類似美國學府中的核心課程(Core Courses),其基本精神在延後專門科目的分化,培養人文精神,瞭解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我們還是希望中小學教育著重在如何做人,而不是做事的教育。

此雖和通識教育不同,但基本精神是相似的。

通識教育最大的困難在於沒有通識的師資。現在的情況常是多位教師合起來開一門課,但每門課的教師畢竟不是「通儒」,理想的通識教育還有待努力。

問:你在培育師資或師範教育上,有無具體的改善作法?

答:今天台灣的教育仍維持相當的水準,可說是師範教育的貢獻,很多師範的學生都是相當優秀的,師範學校常常是他們的第一志願,這種情形在英美是少見的。

師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見得很好,但起碼水準相當整齊,但將來,通過「師資培育法」後,非師範體系的學生也可能成為老師,素質是否像現在這般整齊,是我們很擔心的地方。所以未來我們在品質挑選上要從嚴,在服務試教時的考核也會加強。

問:身為「權最小,改革壓力最大」的教育部長,你個人感受如何?

答:感受到很吃力,筋疲力盡。我紓解壓力的方法就是不帶公事回家,最初我會擔心影響睡眠,我比較敏感,很多事放在心裡頭,就睡不好。我現在盡量寧可在辦公室待晚一點,除非很急的事,其他辦公室的公事就不帶回家,不去想。通常也不會在教育部待太晚,很多事我都是授權,不是事必躬親。

問:這次文化大學事件,學生覺得老師不適任、有偏見,要求這位老師不要再教下去。若有人認為教育部處理不善,可能會開惡例,或造成連鎖反應?

答:這種事情是會有連鎖反應的,我一再說要從大局來想。學生本身很單純,而這次到教育部陳情的學生,有三分之一是在各種場合常出現的面孔。我們原先答應讓十位學生進來,在立法院借一個會議室談,他們不答應,最後還跪下來。

我告訴記者,今天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學生,為什麼隨便就跟人家下跪,要進教育部也沒理由要下跪。我感覺背後可能有人在教唆,裡頭相當錯綜複雜,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問:有企業界反映現行教育體系和實務工作有差距,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答:這種差距是很難完全克服的,學校培養常常只考慮到三、四年之後,差距是難免的。問題關鍵在於過去很多課程缺乏彈性,另一方面是過於重視升學,忽略了實際工作環境的需求。但這種情況應該會慢慢改變,很多人現在開始考慮要不要出國留學,或者先做一、兩年工作,很多大學生觀念在改。

有些人出去念書,本來的工作很好,回來後卻找不到了。過去學校的科目是教育部制定後,過幾年才換一次,現在學校可以自己調整,當然也可能使某些學校馬馬虎虎,忽略品質管制的問題,但這也有優點,可以讓學校教育更符合產業界的需求。

問:很多人認為當今諸多問題的根結都在教育,可是透過教育來影響國民要花很長的時間,而社會變化又那麼快,給主管教育的人很大的壓力,你如何解開這樣的矛盾?

答:今天我做一天,我要盡一天的本分,堅持我的理想,坦白講,我有隨時離開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做事。我自己也在衡量留在這位子上能做什麼,只能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有時想太多會有種無奈、無力感。

問:頻繁的人事異動常使政策不能連貫,你在任內最急切要完成的事是什麼?

答:我希望推動所謂的「十年國教」,那是導向未來的。目前國中裹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學生,不適合升學教育,但他在學校中還是要跟著人家考試,挫折感很重。將來大概每年可安排四萬多個學生,到附近的高職,一星期接受兩天的技藝訓練,學土木等實用技藝,國中畢業後,若沒有升學,可以再延一年。

現在國民教育延教班也是在高職,有兩年的技藝教育,我發現他們真的很有興趣,今天已有兩萬人在做,很多學生在學校拿紅字、不及格、整天都是挫折感。我也看過有所鄉下國中,國三有四班,只有一班在念書,我問他們晚上幾點鐘睡,他說十二點多;其他三班說下午四點放學,晚上九點多就睡了,學校根本不管,很多就是放牛吃草,這不公平。

這些人現在去學技藝,很起勁,我自己也很感動,如果我能多待一點時間,把這工作做出一點效果,對這些年輕人很好。我指的「十年國教」是延後一年,但不一定規定要上一樣的課程,使不升學的人可以再多受一年的教育。別看只多一年,對於殘障的小孩來說,他會很高興,而對功課不好的人,因有二年職業訓練,可以減少很多社會問題。

(林惠君、何文榮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