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11個觀光相關產業的公、協會組成「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摩拳擦掌準備在九一二走上凱道嗆聲,要求新政府正視陸客不來引發的「觀光危機」,身為營收和獲利都稱霸業界的台灣飯店業龍頭,晶華麗晶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雖不打算響應抗爭,仍在遊行之前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談他對這場台灣觀光史上第一場抗爭遊行的看法。以下是專訪精華:
新政府上台,兩岸由熱轉冷,觀光業首當其衝,這是政治因素,觀光產業無計可施。
坦白說,陸客不來,對晶華酒店本身的影響並不大。但,全世界各國的觀光人口,本來都是從鄰近國家來的,那是一種自然現象。
台灣要推南向,真的很難,畢竟路途太遠,不管旅遊成本或時間都是加倍。
還有,不要忘了,過去一、兩年看上陸客商機,台灣紛紛搶蓋飯店,未來一完工,進入市場,對產業造成的衝擊將更大,將導致巨大的骨牌效應。
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協助宣傳,而不是管制,像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法,就是典型的管制,而且是不同部門各自為政。
事實上,一例一休對觀光業的衝擊,不亞於陸客劇減,服務業的工時本來就必須多點彈性,當民眾開心享受一例一休,正好是旅遊業最忙的時候,難不成要我們週六、日就關掉餐廳?也可以,歐洲確實是這樣,就會造成民眾不方便。否則就是加價,而且是天價,這樣民眾划得來嗎?
現在民眾頻繁上街頭,容易造成對立,這才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危機,讓台灣從一個東方淨土,變成社會人人惶惶不安,很快就會喪失發展的契機。
很多人問我,是否因此對未來的投資縮手?我基本上不會因為景氣循環,增加或減少投資,都是按照穩定的投資步驟前進。前幾年大家看上陸客商機,一窩蜂投資時,我反而更小心,因為那是不穩定的財源,容易泡沫化。
但我對人才的投資從不會縮手,想要健全觀光產業,關鍵就在於人才。尤其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又加上少子化雪上加霜,很多飯店找不到人。
一例一休實施後,硬逼那些想多賺錢的員工休假,等於逼他們出走到其他不遵守法令的小型旅館,或到其他地方非法兼差,這樣一來,台灣服務業還有競爭力嗎?我們爭取的彈性工時,只是要求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