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學者從商,尋求新定位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4-04-15

瀏覽數 15,300+

學者從商,尋求新定位
 

本文出自 1994 / 5月號雜誌 第095期遠見雜誌

大陸的說法叫「下海」,台灣的語彙是「中年轉業」,學中文,當了二十幾年歷史學者,吳曉平現在的身分是華新麗華大陸部管理經理。

「學者應不應經商,這沒什麼值得討論,大陸要強大,沒有經濟是奢談,」一臉書卷氣的吳曉平,話題總圍繞國家社會:「中國知識分子就是太自以為清高。」

吳曉平的家世背景和台灣頗有關連。民國三十四年,因父親是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的成員之一,他們舉家遷台,後來,吳曉平隨父親赴美治病,再回到上海,結果從此與台灣的兄弟姊妹分隔兩岸。

一九八五年,他從上海復旦大學轉到深圳大學教書,結識了前去經營貿易的趙元旗(現任華新轉投資的大安銀行副總經理),由此和華新第二代焦佑倫建立交情,後來,他便代表華新在大陸尋覓合資對象。

華新看中吳曉平的原因,一則因為觀念能溝通,更重要的是他的人脈廣,門路熟。很多朋友都是文革時期,因避難到他家認識的,時隔二十餘年,今日成為轉業時的最大資產之一。

但文學人評估工廠,卻不易看出門道。華新的老掌門焦廷標簡單扼要地教他兩招:第一,看工廠乾不乾淨、整不整齊;第二,看工人認不認真工作。靠著這兩點,吳曉平到處看廠,為華新在上海、無錫、江陰、南京與武漢,都設立了據點。

真誠的愛國主義者

吳曉平後來把教職辭去,專心在華新工作。其間,有些規模較小的台商,透過他兄姐的關係延攬他加入,但他一一婉辭,「總覺得大企業對社會貢獻會大一點,也希望自己能學到一些比較正規的管理方法。」形容自己是「真誠的愛國主義者」的吳曉平說。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儘管他自謂「還在打雜階段」,但都不忘留心學習企業管理。目前,他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幫華新在大陸的五個合資廠招聘高階經理人,為華新大陸事業的當地化奠基,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實際負責經理人的教育培訓工作,「我很願意在兩岸之間擔任橋梁的角色。」在老本行(教育)與新生涯(企業)之間,吳曉平正努力尋找屬於自己專長的定位。

吳曉平還想著退休之後要寫幾本書,題材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在一起。這個題材,他現在正親身體驗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