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從變電箱、街道到各種活動,臺北正一點一點發生改變,大家對舊有的公共交通系統,包括臺北捷運等,也有更多期待。但「外觀變漂亮」或「煥然一新」才是好設計嗎?為響應629世界工業設計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日本知名設計團隊GK Graphics董事木村雅彥來臺,帶來日本JR鐵路的設計經驗,也分享他對臺北捷運指標系統的觀察,將近300座位開放報名即爆滿。
GK的高人氣來自「日本設計業火車頭」的盛名。1952年,一群東京藝術大學師生,以教授小池岩太郎之名組成「小池組」的設計組織,1960年代東京急速擴張,GK從工業設計的角色參與日本承先啟後的代謝派運動,大放異彩,相繼推出包括龜甲萬桌用醬油瓶、山葉機車與JR東日本電車等代表作。其中,GK成功為東京JR山手線打造的「JR經驗」,即便經過快30年,依然是識別設計領域不得不提的模範案例。
根據統計,JR東日本新宿車站每日平均乘車人次高達74萬人,如何讓來往乘客在最短時間找到出口及轉乘資訊,GK以JR的企業代表色綠色為主軸思考,乘客進車站時只要跟著綠色的指標前進,出站時則遵循黃色出口標誌,指示邏輯簡明易瞭,即便外國人也能快速找到方向。
JR東日本線的設計,如今看來理所當然,實際上,從周邊動線、乘客入站、上車到出站,沿途需要哪些導引等,都是GK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經過現場各種繁瑣的資料蒐集與模擬,徹底分析而後逐一完成的,「研究是GK的起點,這樣的精神直到今天都沒改變。」GK Graphics董事木村雅彥說。
1989年,木村雅彥在東日本JR剛結束新宿與秋葉原兩大站測試階段時入社。第二年,他便接手從新宿秋葉原擴展到其他站台的測試業務,持續五、六年的時間。參與這麼多指標設計,他主張好的交通識別設計,不應只被視為造型美感,特別是接連機場、捷運與火車站等公共交通的設計,跨越時空背景,更重視使用者的整體經驗,需要實際測試與反覆驗證,並非一蹴可幾。
木村雅彥指出,人類接受視覺資訊的比例85%,品牌的建構、好的設計來自有形無形各節點的總合,只要一個環節出錯,其他設計再好,對使用者來說也無效,他在投影片上標示著:「100x100x100x……x0 =0」。
「文字設計是設計的基礎,」演講現場,木村雅彥花了許多時間帶領聽眾認識文字設計的世界,由於空間的文字閱讀與看書不同,很難應用舊有的文字印刷方式,他從1995年開始研究羅馬拓碑等,致力於找出適合每個場合的文字,例如如何在找出能代表溫泉旅館溫暖感性的字體,醫院的空間指引又如何照顧病人視角等。
「文字是有聲音,」木村雅彥的說法聽起來很浪漫,實際上,他們曾嘗試將關西腔應用在大阪車站指標的文字設計。他也提到常見的誤解,一般以為,只要將文字放大,大家就能看得清楚,其實人比較習慣從固定的造型來理解,「設計得好比大來得重要。」
觀察臺北捷運,木村雅彥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臺北捷運還沒成為一個體系。舉例來說,當乘客踏出車廂,有效視角卻看不到任何指標,指標設計與擺放位置有待改進;還有,線路標誌與列車顏色未統合,缺乏色彩的回饋機制,乘客無法直覺確認他是否坐對電車,種種細節,都會造成乘客的不安與方便。
此外,木村雅彥提及,「人情味」是臺北一大特色,如何運用設計將臺北捷運系統的親切感與地方性突顯出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事實上,導入「人性化」的服務也是GK設計集團下一步關注的焦點。木村雅彥解釋,數位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有所限制,近來東京對於車站是否要增設人員服務、如何配置等也有諸多討論。
設計有領域之差,但人的感受沒有。對使用者來說是整體經驗,規劃執行卻牽涉多重機關,業界都知道,不同單位的權責歸屬、公文來往最耗時麻煩,設計師有這麼大的權力調度嗎?演講現場,也有觀眾憂心,未來臺北車站如要整合機場快線等,不同官方機構與公司該如何協調規劃、克服行政問題?
木村雅彥坦承,設計非常需要行政力量來統合,包括日本,現在官方民間也沒有整合的很好,反而20年前,GK因為同時接到JR與都廳的案子,規劃起來較順利。「設計只是設計師工作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他認為,設計應該是委託者、設計者、管理者與使用者總合產生的整體價值,遇到衝突時,設計師必須回到人的心理與行為,依照有原理根據的內容跟業主或建造商溝通,明確告訴他們,設計不是為設計師的意志服務,並持續與市民溝通,增加市民的信賴感。
WDC(世界設計之都)計畫開辦至今已八年,愈來愈多城市的政府重視設計的角色。木村雅彥指出,GK成立之初,創辦人榮久庵憲司就希望提升設計師的地位,他鼓勵設計師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而推動設計運動,則需要有話語權的單位來支持,「如果沒有WDC之類的活動,設計師本身是沒有任何資源的。」
木村雅彥提醒決策者,目前各地都積極推廣在地的文化特色,但文化的轉化,絕對不是直接拷貝複製傳統圖樣,或商品化而已,美需要謹慎的調研與設計師的轉化。他心中的經典案例是倫敦地鐵的識別系統,這套由一位工程繪圖師、自由教育家亨利˙貝克(Harry Beck)所繪製的地鐵系統圖,不但革新全世界地鐵標誌的設計方式,也成為倫敦的象徵,成功塑造城市的品牌。近來,英國大規模無障礙交通設計的計畫也延續這將近百年前奠定的傳統,而不是大張旗鼓、另起爐灶。
好設計一定歷久彌新嗎?木村雅彥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認為,設計領域在形成的時候已有這樣的認知,只是20世紀高度經濟成長破壞設計的初衷,讓人誤以為推陳出新的設計才能帶來幸福,如今經濟狀況不再允許,設計需要更加謹慎,臺北捷運的指標設計也是,應通過多重實驗考量。
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吸引國際矚目,也讓設計與城市想像的關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討論,木村雅彥帶來GK的經驗分享,上至跨系統整合,細至字體美學,都帶來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