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托拉斯監管部門卅日裁定,蘋果公司廿五年來享有愛爾蘭政府的非法援助,扭曲在歐洲的競爭,須向愛爾蘭政府補稅最高一百卅億歐元(約台幣四千六百四十七億元)。蘋果與愛爾蘭均表示將會提起上訴。
這項金額是歐盟執委會歷來在類似案件中要求補稅金額最高紀錄的四十倍,但執委會表示,若其他國家自行向蘋果課徵更多稅金,補稅金額可能降低。
歐盟這項裁定,料將掀起掀開跨大西洋政治角力的舊傷,使有關美國跨國大企業稅務、歐盟主管機關是否針對矽谷企業,以及布魯塞爾當局介入各國稅務政策等議題,再度成為爭論焦點。
愛爾蘭堅稱蘋果已繳交應繳稅金,否認給蘋果「任何優惠待遇」。愛爾蘭財長努南表示,將尋求內閣批准,提起上訴,「捍衛稅務制度的公正性」。蘋果也準備上訴,認為執委會的裁定係出於政治動機,而非法律基礎。蘋果股價卅日早盤僅跌百分之零點八。
歐盟執委會主張,蘋果公司在愛爾蘭的結構「與經濟現實不符」。掌管蘋果所有非美國銷售的兩家愛爾蘭子公司把有入帳的獲利幾乎全數歸入「總公司」,但執委會發現這些紙上公司不可能創造這麼高的獲利。執委會的聲明指出:「依據愛爾蘭稅法的特殊規定,這些分配到『總公司』的獲利不需在任何國家繳稅。」
歐盟競爭委員會執委薇絲塔格表示,會員國不得提供僅限特定企業享有的稅務優惠。她說:「執委會調查認為,愛爾蘭提供蘋果公司非法的稅務優惠,使蘋果多年來繳交的稅金遠少於其他企業。二○○三年蘋果歐洲區獲利實際繳納的企業稅稅率僅百分之一,隔年更低到百分之零點零零五。」
執委會表示,愛爾蘭現在須對蘋果兩家主要子公司蘋果國際銷售公司(ASI)及蘋果歐洲營運公司(AOE)的所有獲利,課徵百分之十二點五的企業稅。
(本文轉載自2016.8.31「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歐盟狠咬蘋果 全球租稅戰開打
歐盟執委會昨天判決,蘋果公司(Apple)必須補繳約台幣四千六百億元的稅外加利息給愛爾蘭政府。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副營運長許志文表示,全球租稅戰爭開打,租稅已成多國議題,不再是一國可決定。
「租稅議題愈來愈國際化,」許志文建議全球布局的台商,不要再以為稅是很local(地方性)的事,要從整體的角度,做好全球稅務管理;他表示,我國業者要掌握趨勢,及早因應。
許志文分析,過去各國搶稅,大多是抓企業的避稅行為,要求刻意將公司登記在免稅天堂,卻沒有實際在免稅地營運的企業,要乖乖回母國或實際營運地繳稅。
但最新趨勢是,要求國家不可以給予特定企業不合理的租稅優惠,以免獨厚個別企業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包括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大車廠飛雅特克萊斯勒和瑞典的Atlas Copco公司,都曾被歐盟裁定補稅。此外,亞馬遜(Amazon)、麥當勞(McDonald's )和谷歌(Google)等跨國企業也都被歐盟鎖定追稅。
許志文說,無論反避稅或反租稅補貼,背後的邏輯是一致的,都是要求企業公平競爭,不允許企業有租稅套利的行為。
過去國際間允許弱勢國家透過租稅優惠或租稅隱蔽性來招商引資,例如愛爾蘭就是透過低稅率來吸引外資企業。但新趨勢是禁止各國利用不合理的租稅優惠手段來吸引企業進駐,要求大家都要站在同一個起跑點。
許志文指出,歐盟認為,以獨厚特定企業的租稅條件來吸引企業進駐,是一種國家間的惡性競爭。即使企業辯稱沒有透過「刻意安排利潤」來避稅,也真的有在稅負優惠地區營運,歐盟也要審視獨厚特定企業的租稅條件是否公平合理,若屬不公平的租稅優惠,就要補繳。
包括美國肥咖法案、OECD反避稅及共同申報準則(CRS)等法案陸續上路,許志文說,租稅已經愈來愈不是一國自己可以決定的事,不是愛爾蘭不想課蘋果的稅就可以不課;跨國間的稅務資訊也愈來愈透明化,企業無法再透過安排,將利潤放在低稅負或免稅的國家,來規避集團總稅負。
(本文轉載自2016.8.31「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