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經驗VS.智利經驗-專訪智利前農業部副部長寇克思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4-03-15

瀏覽數 17,200+

台灣經驗VS.智利經驗-專訪智利前農業部副部長寇克思
 

本文出自 1994 / 4月號雜誌 第094期遠見雜誌

我去年十月才剛從台灣訪問回來。台灣和智利的經濟都是外銷導向,但兩者間的差異令我印象深刻。我們一直以為智利所採用的模式是唯一可行之途,但事實上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所走的卻是另一條路。

比方說,台灣政府高度介入經濟活動,實際執行經濟發展,這在智利幾乎是被禁止的。我們認為應該讓市場自然地決定一切,政府介入太多會令經濟發展窒息,但台灣的經濟卻依然快速成長。

第二個明顯的差異是,台灣經濟發展所造福的人口眾多,智利則不同,財富集中的現象嚴重,這是我們今後要面對的重要工作。我想,台灣當年的土地改革是財富平均分配的重要原因。

文化上也很不同,亞洲人習慣儲蓄,我們則有錢就花掉,比較難抑制通貨膨脹,人民手頭儲蓄不多,也影響到投資能力。

智利軍政府當年強制實行極端自由的經濟政策,社會曾付出很高的代價,如高失業率、貧窮人口增加(我們從軍政府手中接下了約四0%的極貧窮人口),而且當時完全放任企業,自然資源被破壞得很厲害。當我們付出這些代價後,若要走回頭路,是不理智的。

其實,我們原可以走「中道」。六0年代中期,傅瑞(即新任總統傅瑞的父親)政府採較漸進、理性的自由經濟,正如台灣的模式。但軍政府上台後,卻一味跟著某些美國或芝加哥學派訂好的模式走。剛開始,國民所得曾大幅跌落,直到最近六、七年才快連成長。我相信,當時如果繼續走六0年代的路,應該會免去七0年代以來遭遇的艱難,今天也應有更好的成績。

(林蔭庭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