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三代同堂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03-15

瀏覽數 28,650+

新三代同堂
 

本文出自 1994 / 4月號雜誌 第094期遠見雜誌

那是一棟位於英國劍橋附近的磚造平房,不起眼的外表,被周遭一圈柏樹圍住了。走進房子,在客廳中都可以看到一件跟古老家具不太搭調的東西:一塊白板,上頭註明了屋裡每個人洗澡、打電話的時間,還有清理廚房的輪值表。

這不是棟學生出租宿舍,而是梅爾老太太的家。她需要一塊白板,因為這三年內,她兩個離婚的女兒,各自帶著兩個小外孫回來與她同住。祖孫三代七個人,年齡從六十七歲排列到五歲,有好幾種不同的生活作息。

這是新的三代同堂,梅爾太太的家是個代表,它的典型是離婚或未婚生子的子女,在離家一段時間後,又帶著第三代回來與父母同住。

一百年前的英國,祖父母的家通常就在社區的另一個角落,走兩步就到了;一次大戰前,它可能是在鄰鎮;二次大戰後,汽車愈來愈普遍,要拜訪爺爺奶奶可能得開好幾個小時的車,行經好幾個城市。不過,一九八0年代下半期以後,在二五%的高離婚率、五個家庭就有一個是單親家庭,以及經濟不景氣的交互影響下,不少孩子發現:與祖父母的距離又拉近了--他們可能就在隔壁房間。

因應單親家庭而生

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從一九八七年至九二年,全英國約增加了三十幾萬個這類型的三代同堂家庭。

新三代同堂的興起並非英國獨有的現象。在未婚生子比率高達五0%的瑞典,五對夫妻中就有兩對離婚的丹麥,以及法國、德國、美國和加拿大,都有同樣的情況。

一九八0年時,全美國約有一百三十萬的兒童與祖父母同住,到了一九九一年,人數增加到二百四十萬左右。根據美國社會福利部的估計,其中超過六成是由單親家庭衍生而成的三代同堂。

「愈來愈多的單親家庭「回奶奶家」,主要原因是單親家庭在平時已是缺了一隻腳的凳子,碰到經濟不好時,它們第一個遭受打擊。」哈佛社會學者蘭得指出。

單親家庭在歐美社會已經因數目龐大,快要變成另一種「主流」家庭了。美國現在四個孩子中,就有一個來自單親家庭;英國的比例是五比一,而其他歐洲國家多半也不少於十分之一(見表)。

然而就經濟面來看,單親家庭都是歐美社會相對的弱勢團體。美國民主黨國會議員米勒就曾指出:從一九七四年以來,美國單親家庭的收入,比其他任何型態的家庭減少更多。以目前單親家庭的平均收入,只要養兩個小孩,就會瀕於貧窮邊緣。而根據研究,法國的婦女若離婚、單獨撫養孩子,生活水準會降低三0%以上。

經濟不好?回媽媽家吧!許多單親媽媽(也包括單親爸爸)的媽媽做了這樣的邀請。這時,奶奶家就像缺腳凳子可以依靠的一面牆。

住在舊金山的包羅廷夫婦,花了四萬多美金將房子的底層改裝成兩個獨立的居住空間,供離婚的兒子和女兒帶著孫子回來住。他們每月只向兒女收三百元房租,幾乎是行情的一半。每個人都受益;成年的子女省下房租,還有每個月將近六百美元的保母費;包羅廷夫婦則可以享受跟兩個四歲孫子同樂的時間。

減少社福支出

原來在房地產公司工作的魏思理,自從失業後,帶著兒子從偷敦搬到南威爾斯與母親同住。面對目前兩個只能糊口、卸需工作長達十二個小時的兼差,魏思理表示G「若沒有母親,我和孩子都死定了。」每個月平均約合三百美元的保母費,差不多是他現在收人的三分之一。而他母親則表示:「家裡有個壯丁做修繕、整理花園,讓我心裡輕鬆許多。」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誠如美國布朗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布朗所形容的:「在年輕人排斥與老年人同居的歐美社會,年輕人的貧窮可能正是老年人的福氣。」

事實上由單親家庭所發展出來的新三代同堂,嘉惠的並不只是當事人。

在英國,對單親媽媽的補助,是社會福利支出成長最快的部分;而法國或德國的單親家庭社會福利支出成長率,也都僅次於老人;美國在一九九二年時,有超過三百六十萬個單親家庭需要接受社會救助。當不景氣帶來更多人不敷出的單親家庭時,社會福利的負擔也跟著愈形沉重。「由老年人提供給第二代與第三代的支持,在這一波漫長的不景氣中,替社會吸收了一部分的壓力。」威斯康辛大學社工系教授邁爾認為。

當然,並非每個新三代同堂的家庭都盡如人意。

前年底在美國就出現過一樁母親控告兒子的例子,原因是離了婚的兒子搬回家中,把小孩丟給媽媽照顧,卻不負擔任何生活費用。

住在巴黎的馬斯夫婦也曾擔負失婚又失業的女兒,以及她兩個孩子的生活達一年半之久。馬斯先生指出,在他的友朋當中,就有幾個與他有類似的情況,「對老年生活是一大壓力。」他說。

家人得適應調整

即便不是這樣,多數的新三代同堂也都要面對家人共處的適應與角色調整的壓力。

「許多人都已經離開父母相當長一段時間,三代同堂對其中任何一代都不是熟悉的生活方式。」邁爾教授指出。

現在就讀小學六年級的麗莎,自從一年前搬到佛羅里達的外祖父家中以後,就對於外祖母嚴格管制她的行蹤,並且不喜歡她邀男孩子來家中「深感不便」。「我常常沒辦法看MTV節目,因為他們不愛。」她說。

處於一向標榜個人隱私與獨立精神的歐美社會,許多回家的成年子女,也同樣徘徊在三代同堂的好處與依靠父母的尷尬之間。

不過,看看另一個三代同堂家中的十歲女孩作文所描述的:「從前,我放學回家的時候,媽媽還沒有回來,空空的屋子很討厭。現在我回家時可以聞到祖母烤餅的香味。」

劍橋大學社會學者哈丁認為,祖父母--母親(或父親)--孩子這樣的三邊關係,比單親與小孩的兩點平衡來得更穩定。雖然尚未有確據證明,但新三代同堂家庭對於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應該有正面的幫助。

對於這些在社會學家的調查中,輟學率、犯罪率甚至將來長大後離婚率都高於一般小孩的單親家庭兒童,回到祖父母的家中,失去的可能只是一點小小的自由,獲得的都是比維持生活水準更多的東西。

「知道除了媽媽以外還有祖母照顧我,讓我覺得很安全。」十歲女孩的文章這樣結尾。老師給她的評語是:「妳的家是我最近發現最美好的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