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現在流行回家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03-15

瀏覽數 14,800+

現在流行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4月號雜誌 第094期遠見雜誌

在一片家庭變奏曲聲中,一首「回家」的新歌正在歐美社會四處響起。

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曾經調查美國十九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詢問他們希望獲致的個人成就,有四八%的受訪者答案是「建立美滿的家庭」。

無獨有偶,巴黎梭爾邦大學接受歐洲議會的委託,從去年起對共同體會員國內五萬民眾進行訪談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人,把「增進和家人的關係」與「改善經濟」並列為個人最重要的生活目標(見表);而六年前柏林大學所做一項類似的調查中,名列第一的都是「提高個人成就」。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這次的調查中,二十歲到二十九歲的歐洲青年,是把家庭比重放得最高的一群人。

另一個有趣的相關數據是,南德日報在年前調查德國五大都市居民的休閒生活時發現,七成以上的人,自認為每周在家的時間比四年前(兩德統一前)長。

過去二十年曾經「走出」家庭的人,也有許多回頭高聲疾呼:「重建家庭。」

人人倡言「回家」

現年四十五歲,住在美國俄勒崗州尤金市的霍夫曼,二十幾年前念大學時,曾經視傳統家庭結構為集威權體制、性別歧視與陳舊道德觀於一身的大倉庫,高唱「打破家的牢籠」。現在,他是一個名為「愛家、回家」的家庭重建團體主席。

過去幾年在美國各地興起的上百個「家庭保存」(Family Preservation)組織,許多參與者跟霍夫曼有過同樣的心路歷程。

「新一波的回歸家庭風潮與過去很大的不同點是:倡言家庭重要的,不只是保守人士、宗教組織,而是涵蓋了更廣的年齡層和社會團體。」時代雜誌專欄作家華力指出。

聯合國,將今年訂為「國際家庭年」,也可以說是呼應已開始在各國湧現的回歸家庭潮流。

去年的國際愛滋日,一個巨型保險套套在巴黎共和廣場的紀念碑上。廣場四周來自歐洲與世界的遊行人潮,舉著橫七豎八的標語;「對愛你和你愛的人負責」、「不要讓愛滋污染了下一代」、「安全的性在家裡」……。

六0、七0年代避孕藥普及,帶來性解放運動的興起,是瓦解歐美傳統家庭結構的重要力量。時至二十世紀末,「性」卸也是促使家庭價值再受重現的因素之一。

從八0年代末期開始,不少敏感的生意人就預測:愛滋陰影的籠罩,將促使穩定的兩性關係再次流行,也帶動家庭商品的景氣。西歐地區的木材業者就估計,全球的木材市場在未來幾年都前景看好,因為愛滋使人重回家中,自然免不了有更多時間花在修修補補與家庭裝潢上。

姑且不論這種「愛滋現象」的預測是否有科學根據,它至少反映了一種社會氣氛。

許多分析認為,公元兩千年將有五千萬人染上世紀黑死病的威脅,會把流行濫交的歐美人「嚇」回家裡。但美南浸信會神學院牧師魏得力有更深一層的看法:「愛滋並不只是讓人對婚姻軌道外的關係缺乏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社會跳脫「我選擇、我喜歡」的個人主義,重新思考「忠實」與「負責」的重要性。而這兩點,正是維繫家庭重要的特質。」

渴求安全穩定

事實上,九0年代歐美社會對於隨興與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有相當大的反彈情緒,也促使了家庭的意義在世紀末再度被高舉。

「新聞周刊」在一篇文章裡分析家庭價值觀在美國重新得到重視的原因。該文指出,六0年代美國社會的情緒是「做我想做的」,七0年代是「我可以擁有一切」,而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八0年代的「消費就是快樂」達到高潮。然而美國夢的泡泡也就在此時破碎了。

面對崩頹的經濟、嚴重的社會衝突,美國人發現以「我要」為出發點的個人主義,不再適合這個社會,他們現在渴求的是安全與穩定。於是,代表付出與參與、責任與團結的家庭價值觀重新被肯定。

同樣的心態,也可以從歐體各國最近頗為流行的婚姻學習團體一窺端倪。

從倫敦到波昂,從學校到公司,近兩年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學習小組,讓過去只注意各國離婚率的社會學家睜大了驚異的眼睛。馬賽大學心理系教授雨果就發現,參加婚姻學習團體的人,多半不是婚姻亮起紅燈,反而是末婚並且希望未來建立美好家庭生活的人。

該校一名參加學習課程的女生珍納表示:「我們很多人只是希望,將來在這個變動很大的社會中,有一份可以期待的安定。」

對安定的期待包含了心理與經濟的因素。沒有人能否認,串起歐美社會回歸家庭現象的一根主線,是各國至今仍然未見大起色的經濟。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不景氣今人嚮往安定的家庭生活,不景氣也迫使個人不得不回歸家庭的支持系統。」倫敦政經學院學者庫柏指出。

根據美國媒體去年的報導,從一九八九年至九三年,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規模平均增加了0.二人。由於美國的生育率在這幾年仍呈下降的趨勢,這多出來的人數,主要是因為「家庭合併」的現象;單身子女回家與父母同住;失業的小家庭把子女送到爺爺、奶奶家;甚至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配偶合組家庭的情形也多起來了。

「社區家庭」出現

住在加州的梅柏夫婦與兩個小孩,目前與他們的弟弟和弟妹同住。

自從三年前梅柏先生遭公司裁員後,夫婦兩人都不想失去目前兼差的工作,但卻沒有足夠的預算付保母費。搬去與弟弟同住,分擔一小部分房屋貸款,把小孩留給沒有工作的弟妹是最理想的安排。

梅柏表示:「失業讓我發現家人關係對我的意義,而這麼多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也促使我們需要學習從前忽略的忍讓、彼此關懷與互相尊重。」

最特別的組合,可能是「社區家庭」的出現。

以美國華盛頓州愛思蘭郡一個由三十個家庭組成的社區為例,雖然當中的居民各自擁有住屋,可是他們一周有五天一起用晚餐,每個家庭輪流負責採購、餐點和日間的托兒工作。事實上,美國人並非社區家庭的帶頭者,類似的社區在八0年代末期已陸續出現於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英格蘭、蘇格蘭和北德地區。

「鄰里關係提供更寬廣的家庭感覺,而且互助合作讓我們省下不少錢。」住在愛思蘭社區家庭內的卡特太太,對於女兒能夠讓鄰居的老奶奶照顧十分滿意。

的確,當甜蜜家庭的歌聲在世紀末的歐美響起時,它所唱出的「家」,已不只是「親愛爸媽加上可愛小孩」的那種家了。

「這是一波回歸「多元家庭」的潮流。」哈佛大學社會學者蘭得指出,「它可能是標準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也可能是單親、離婚,甚至是同性戀家庭。」

儘管五0年代「我愛露西」式的傳統家庭仍然是許多人的理想,歐美社會已經瞭解,那是一個無法回頭的年代。

以美國為例,面對全國五五%婦女就業的現實,以及每兩對就有一對離婚的高比例,許多人對如何重拾家庭價值的想法,已經愈來愈「務實」了。

在時代雜誌的一項電話訪問中,高達八八%的受訪民眾將「投入更多教育經費」視為提升家庭價值的重點,都只有四六%的人認為「結婚才生子」是重點,而回答「結婚才可住在一起」的更低於四0%。

「家庭」新定義

一九九二年底一項以英國和法國大學生為對象所做的調查發現,目前兩個國家的男女受訪者,有七成以上都同意;提升家庭品質的方式不是要求女性放下工作回家,而是更平衡的兩性合作。受訪者並且

「政府改善單親、離婚家庭經濟狀況」列為提升家庭品質的第二重點。

歐洲各大學裡新開的婚姻學習課程,也不再只是討論如何建立美滿的核心家庭。「當你成為單親媽媽時,如何使你和你的孩子過得好?」這樣的議題,在英國曼徹斯特一所學院的婚姻課程裡,排了三個星期的進度。

「也許有人會覺得今天的回歸家庭潮流中充滿了亂流,但這正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如何使現有各種型態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得到該有的支持與照顧,才是現在大家關心的重點。」鳳凰城的社工人員伊麗莎白認為,繼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之後,對家庭的歧視,是歐美社會接下來要突破的重要觀念。

在北大西洋的兩岸,愈來愈多的同性戀組織要求政府立法,承認他們所組成的家庭也是家。

「我們相愛,希望有穩定的婚姻關係,能彼此負責、互相照顧,這不應當被接納嗎?」美國男、女同性戀聯盟的發言人蘇格表示。若在十年前,這樣的話絕對得不到社會的認同。雖然約有六成左右的美國人仍不贊成同性戀成立家庭,但這即已是一個可以大聲討論的問題。

今年聯合國國際家庭年的宣言中,特別提出對不同型態家庭的尊重,被許多社會學者視為是觀念突破的一個里程碑。

無論是什麼力量把歐美社會的眼光重新帶回家中,可以預見的是,它的影響絕不只是暫時解決失業問題。

「什麼樣的家是家?」「什麼樣的家是幸福的家?」許多人可能正同時思考這兩個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