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台灣動輒38度以上的高溫著實令人吃不消──漫步在街頭,隨時汗流浹背的黏膩感和濕漉,悶熱的惆悵讓人一點都不想待在室外──於是,我們躲到室內享受20幾度的沁涼,卻渾然不知外頭的燥熱,根本原因就出自冷氣。
從1906年至2005的100年間,全球平均大氣溫度增加了攝氏0.74度;二氧化碳濃度更從1960年的315ppmv上升至2010年的385ppmv;過去30年間,北極冰帽消失了15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將近45個台灣面積就此消失……
極端的氣候現象招致了許多大自然反撲,如果我們再不從中覺醒,地球資源終有耗竭的一天。
《QUARTZ》報導,加州柏克萊經濟學家盧卡斯戴維斯(Lucas Davis)表示,以中國為例,隨著人民平均所得增加與氣溫上升,冷氣的銷售量已經在過去5年成長2倍,平均一年可賣出6000萬台,這數據是美國的8倍。
毫無節制的冷氣開啟時間不僅耗費電力,而為了生產這些電力而加劇的火力發電量,將產生數十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更讓暖化惡性循環不斷提升。根據統計,使用電扇1小時和使用冷氣1小時產生的電費,大約會差20倍之多。
他再以墨西哥為例,隨著經濟狀況愈好,會有愈來愈多人買冷氣,這個在過去10年可能是有錢人才能購買的奢侈品,近年許多中產階級也有能力負擔得起,現在,連相對海拔較高、氣候較舒適的墨西哥居民也開始購買冷氣,預計未來冷氣的普及率會高達100%,且全球都是以這個模式發展。
冷氣的原理,是熱泵把熱量從低溫熱源傳達到高溫區域的散熱裝置,冷熱氣會往相反的方向移動,幫助室內達到較舒適的溫度,因此,這也是之所以室外壓縮機周遭溫度較高的關鍵原因。
當室內冷了,室外自然就熱,連帶為了啟動冷氣運轉的電力,也讓溫室氣體揮之不去──當我們在冷氣房辦公穿著外套、晚上睡覺卻吹22度冷氣還蓋著大棉被時,不覺得十分諷刺嗎?
專家指出,當熱帶國家變得更富有,冷氣的銷售量會更快速提升,而且速率十分可觀,近年來,各大冷氣廠商也紛紛把市場放到東南亞、南亞國家,因為冷氣需求指數最高。
這些國家,以印度(India)、中國(China)、奈及利亞(Nigeria)、菲律賓(Philippines)、巴基斯坦(Pakistan)、越南(Vietnam)、泰國(Thailand)、孟加拉(Bangladesh)為主,這些國家的冷氣需求比先進國家都高出數倍,像印度就高出美國12倍。
如果,想要未來的環境不再那麼炎熱,使用再生能源發電是個很根本的方式,但目前技術尚不成熟,電力的儲存與產生電量都不穩定,太陽能、風力、潮汐都是關鍵。綠能是個永續發展的資源,也能避免碳排放。
盧卡斯戴維斯認為,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徵收碳稅、提高電費,讓使用者在用電時能多少有點警覺,多收的電費可以運用在開發綠能發電上,刺激創新潛能。
開發中國家更需要用碳稅來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要改變這種天氣熱、愈開冷氣、碳排放更高的行為,進行能源改革是當務之急,唯有當電費愈貴、家庭對金錢上的壓力愈大時,我們才可能有所覺悟,否則,暖化問題永遠只是空談、環境汙染不關我們的事,要改變這種現象才是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