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兒童受虐探源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4-02-15

瀏覽數 22,300+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兒童受虐探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3月號雜誌 第093期遠見雜誌

課本說,天下最安全的地方是家,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塊寶。課本不會騙人,四百多萬台灣兒童,或許都相信這句話。

然而,數字、事實卻反諷地攤開課本看不見的另一個面向。

根據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的統計,近五年被舉發出來的虐待兒童案件,以七0%的年成長率攀爬。去年經舉報的兒童虐待案有一千多件,平均每天就發現四件兒童被虐或疏忽的案例。前年,竟有五位兒童遭虐致死。

反映社會矛盾

若依照兒童心理醫生的研究推估,每發現一件被虐案例,就有一百件未被舉報,那麼,在台灣被虐兒童的實際數字就不只這些。而更值得深省的是,九成以上的施虐者,是原先課本上形容「會去保護孩子」的父母親。

其實,樁樁父母虐待子女事件背後,適切地反映出兩種矛盾錯雜的社會現象;父母教養觀與現代觀念失調;大環境變遷對家庭關係造成的衝擊。

第一道撞擊親子和諧關係的力量,是從父母傳統教養觀和現代人權觀念失衡中冒湧出來。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現代父母大多遵循傳統尺規教育子女,而打罵孩子一直是傳統文化裡的「必要之惡」。訓練兒童長大的過程中,從父母到老師,反覆強調孩子不打不成器,唯有嚴教,兒童才能成龍成鳳。嚴厲教子的文化棒子傳到今天人父人母的手中,縱使觀念再開明,有時也免不了要處罰不聽話、不符期望的子女。

台北縣家扶中心所做的親子關係調查,足以佐證父母以打罵教養子女的傳統教育觀。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常被父母以打的方式處罰,更有近半數家長以不當器具(如皮帶、水管)打小孩,其中有一五%的兒童已經達到嚴重身體虐待的程度。而調查結果,再一次印證傳統「嚴父」的形象,家庭施虐者有一半以上是父親。

被心理學家喻為「罪中之最」的虐兒情節,過去是以「囝仔歹命」(孩子命不好)來推卸虐待的責任。台北縣家扶中心主任尤清梅剖析,父母對孩子厲聲責打、兒童嚴重營養不良都算是虐待,只是過去並不定義這是虐待,暗中啜泣的小孩也都被教會認命,去承受「油麻菜籽命」帶來的一切苦難。

今天,人權主張在台灣勢如倒海,保護「孩權」的論調也西風東漸到台灣。子女不再是父母的當然財產,而是一個和大人一樣有人權的獨立個體。

「孩子也是一個「人」。」每月平均處理三十件兒童虐待個案,台北市南區婦女兒童少年保護中心社會工作督導員江季璇語氣凝重地點醒現代父母。

人權觀挑戰親權

在自由人權觀風起雲湧之際,時下兒童也耳濡目染,自我意識與權益觀念漸次醒覺,挑戰「天下無不是父母」的傳統權威。任職中正國小輔導室的胡寧營對現代兒童高張的自我意識感受深刻,她觀察兒童對師長管教的接受度正快速下降。當老師晚下課時,孩子會不耐煩地向老師抱怨:「教育局有規定可以晚下課嗎?」

對於父母的管教,現代兒童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不一定完全逆來順受。一個小女孩被媽媽罵幾句,就回嘴威脅她說:「你不可以虐待我。」

親權觀濃厚的台灣父母,顯然還不能適應這種兒童人權新理論,而兒女自我權利昂揚的巨浪,也淹沒父母稟承的傳統養兒育女觀,他們莫知所從。

一位職業婦女頗感無奈地說,現在做父母很難,一面要管教孩子,一面又要尊重孩子的人權,收放之間分寸很難抓準。有些父母或太苛求,或太放任,「簡直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她頗感困惑。

當然,父母口中的管教,並不等同於社工人員眼中的虐待,但也不能因愛之深打之切,淡化孩子身心可能所受的傷害。很多父母在「管教」子女的時候,根本不知若依據兒童福利法標準,自己已經是在「虐待」子女。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看電視不經意學說「王八蛋」三字,父親在盛怒之下將她打傷,並推下樓梯,造成顱內出血,住院三十個月才復原。施暴的父親告訴前來營救的社工,打女兒是因為要把她「訓練成淑女」。

心理輔導學者整理歸納,以不當方式處罰孩子的父母,通常會有一些共通的性格特質。

他們多半個性封閉、心理不成熟或缺乏耐心。在發現的虐待案中,不僅只有社經地位低的父母可能虐待兒童,高社經地位的人也是施虐高危險群。他們對兒女期望較高,因此精神虐待子女的傾向比一般父母濃,且高社經地位家庭的虐待案更因隱密而不易被察覺。

累積五年輔導經驗,尤清梅歸結,會去虐待子女的父母,其實並非壞人,他們只是一群壓力大、並缺乏內在資源的「不快樂的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婚姻失調受害者

若更深一層透視,複雜的社會與心理矛盾,是導致父母在缺乏正當理由下虐待子女的潛在因素。

社會結構的微妙變化,澄澈地映照在兒童虐待這面鏡子上。世界展望會社工陳維智從經驗中體會,過去父母把小孩送到寄養家庭,是因經濟困頓不得不然;而現在,送到寄養家庭的,則多是遭父母虐待、被社工強制帶離危險的家。

據全國家扶中心輔導調查,父母婚姻失調是兒童虐待案層出不窮的主要成因,由於父母缺乏處理婚姻危機的能力,易將孩子當做出氣筒。去年,高雄一對夫婦吵架,一氣之下把三歲兒子打得眼睛淤血,肝臟胰臟俱裂。

父母不知如何解決問題,孩子很自然就成為父母挽救婚姻的一顆棋子。一個在郵局工作的母親,一根根拔掉女兒的指甲,企圖用處罰女兒的方法,把離家出走的父親引回來。當鄰居趕去救孩子時,她振振有詞地說:「叫他(父親)回來救她啊!」

若是以目前每六對夫婦就有一對怨離的比例推算,兒童遭父母遷怒的險況將更令人擔憂。隨著父母婚姻觀改變,家庭關係複雜化,對兒童身心造成傷害的潛在威脅已然浮現,反映在兒童身上的虐待個案,也與日俱增。

舊社會鄰里結構瓦解的大環境變遷,也反射在虐待兒童這面魔鏡上。以全省最多虐待個案發生的台北縣為例,因北縣人口有七0%由外來人口組成,鄰里支持系統薄弱,蓄積在小家庭父母身上的生活壓力,缺乏紓解管道,為此出氣於孩子的機會亦偏多。

種種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更向下蔓延,威脅到兒童在家的安全。

曾經,「酗酒--揍小孩」像一條若A則B的邏輯,只要有酗酒的父母,必定有挨打的小孩。近年,服藥人口急遽上升,父母吸毒後虐待兒童、強迫孩子吸毒的案例也不時出現。台北市去年平均一個月有三十件虐待案被舉發,其中有四件就是肇因於父母瞌藥。

無知的代價慘痛

育兒常識付之闕如,也是造成父母虐兒的另一隱憂。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無知,時而會誤解孩子在成長中的某些自然反應,認為子女是故意和自己作對。曾有一個小男孩因不會大小便,憤怒的母親以為他蓄意搗亂,便用繩子綁住他的生殖器。

教育也有漏洞。若干虐待案的發生,是因為父母不知道如何為人父母。在現行教育體系中,並沒有針對如何做父母設計課程,所有做父母的法則,是因循代代相傳的定律,在「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思維觀中,父母憑著童年成長經驗,如法炮製在子女身上,不能站在什麼才是孩子需要的角度思考。

和天真活潑的兒童比較起來,嚴重被虐兒童的童年生活蒼白無色,更會併發一連串的「被虐兒童症候群」。

據長期輔導兒童傷害的江季璇歸納,受虐兒童會呈現若干相似的被虐特質,他們易產生極端性格,行為也有或大或小的偏失。面對外在世界,被虐的兒童不是極端退縮厭世,就是有強烈的暴力傾向;不是亟欲討好成人,就是故做惹人厭的模樣;而他們共同的趨向則是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

很多兒童因父母一再虐待,又沒有社會工作者幫助,索性逃家,成為流浪街頭的遊童,警政單位粗估,遊蕩在街頭的兒童約有三萬人。

治療兒童身體虐待的婦幼醫院心智科主任鄒國蘇提出醫學觀點:兒童長期被虐,會留下意想不到的後遺症,生長遲滯的小孩可能就是虐待的結果;且虐待症狀的潛伏期很久,有些徵兆是在長大後才會顯現出來,甚至會導致被虐者自殺。

兒童也是「普通人」

法務部監司所專員洪文惠補充,兒虐傷害影響期很長,一、二十年後還會籠罩在兒時所受傷害的黑玻璃下。被虐的小孩雖然生理在長,但他「內在小孩」(inner chiid)的發育都因虐待受到壓抑,長大之後,在心理上仍然有一個被虐小孩暗影存在,再養出不快樂的孩子,連環套成循環不已的社會傷痛。

西方學者曾做過一項研究調查,深入探索罪犯的心靈世界,發現犯罪者大部分都有被虐的變色童年。更值得警醒的是,從學理上探究,虐待會產生「虐待循環」的連鎖效應,像遺傳一樣地從上一代傳續到下一代。

在這個觀念失調為縱軸,社會變遷為橫軸的點上,虐待兒童的影響從親子關係疏離,輻射到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對立。

補強親子教育與兒童成長知識,無疑是亡羊補牢的作法。從事兒保工作四年的江季璇還提醒,虐待會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家庭,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可能是讓兒童童年變色的元凶。

兒童心智專家鄒國蘇深刻反思,中國父母對小孩親密而不尊重的親子關係,是虐待案不斷的深層潛因。儘管孩子愈來愈少、愈少愈寶,兒童虐待之所以還存在於現代家庭,正是因為社會中尊重他人的觀念依然淡薄。在大人還學不會尊重大人之前,期待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權,無異緣木求魚。

七十七年前,面對昏昏憤憤的社會,魯迅在他的散文「隨感錄」裡沈痛地批評中國父母:「……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與其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不如先把他當一個「普通人」看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