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合成皮蛻皮新生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4-01-15

瀏覽數 22,450+

合成皮蛻皮新生
 

本文出自 1994 / 2月號雜誌 第092期遠見雜誌

他們當初也沒料到,下游鞋廠從台灣落荒而逃後,竟然沒有把他們「世界合成皮王國」的美名給拖下來,反而支撐他們這個地位於不墜。

台灣鞋業走到民國七十五年高峰後開始往下滑,七十七年開始外移,當時台灣鞋廠和大陸台商鞋廠比例約為四比一。兩年後情勢逆轉,到大陸闢第二春的鞋廠已是留在台灣的四倍。外移的鞋廠就地尋找原料是本能的考慮,從七十五年到七十八年,本地合成皮需求量減少了一千兩百多萬碼,做為鞋廠上游的合成皮業者傻了眼。

不過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七十九年以後整個合成皮產業的銷售曲線又開始往上走,到去年已經爬到年產一億七千多萬碼的歷史新高,不辱王國美名。

價格仍為優勢

要感謝的居然仍是幾乎已被外界打入夕陽產業的鞋廠。「鞋廠還是習慣用台灣的皮,觸感就是不一樣。」合成皮公會總幹事周建中不禁有些得意地說。

而據業者分析,台資鞋廠到大陸後平均每家擴大一到一.五倍,這是造成原料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生產位置變化後,鞋廠競爭力反而增強,甚至把別國訂單都搶過來。」很早就隨鞋廠到大陸考察的南亞塑膠四部經理劉元珊估計,台商鞋業外移後總產量至少增加二0%以上,其中還包括從韓國手中搶下的運動鞋訂單。

鞋業回頭找上游廠商的深層因素,讓若干合成皮業者在與世界競爭者賽跑時拾回了信心。

價格優勢是其中關鍵。「尤其中低價位(約每碼一百元台幣以下),我們是世界上最有競爭性的。」合成皮業第二大廠彰化尚鋒塑膠總經理游文雄說。業者比較,目前台灣合成皮每碼價格為日本的二分之一或歐洲的三分之一。這個優勢,東南亞國家短期內無法超越。「這是多年來大家惡性競爭的正面影響。」游文雄有些苦中作樂的意味。

價格優勢背後支撐的力量,仍是世界第一的產量所導致的原料購入成本相對低廉,十幾年來,成本穩定使合成皮業取得相對競爭優勢。

合成皮業周圍有成熟的產業樹,使得下游鞋業跟著無法切斷這條臍帶。六0年代開始,合成皮的周邊產業如樹脂、表面處理劑、色料、紡織、染整加工業開始配合發展。走到今天,合成皮業坦然無懼大陸、東南亞同業的追趕。「PU不是有機器、有人就可以做,」位於台南縣的上曜塑膠協理黃俊郁自信地說:「他國也需要同樣的時間來養成。」

就像良性循環,世界第一的產量涵養了周邊產業,使合成皮保持價格競爭力,並讓品質有機會往上升級;合成皮業因此拉住下游鞋業腳步,鞋業又回過頭來補給乳汁,在合成皮業者的桂冠上戴花。這正述說了一個傳統產業如何創造新局的故事。

幾度面臨產業危機

回顧產業發展幾經起落,是一路跌撞才到今天的成熟期。民國六十年南亞引進日本生產技術,開啟合成皮業的萌芽階段。「一窩蜂投資的結果,每年都有廠家發生財務困難。」三芳副總經理王龍雄回憶:「那時一講到做PU,就覺得是信用很差。」六0年代後半,十幾家廠商因為研發能力不足、技術不純熟、市場量不大,幾乎全被淘汰。「能生存的就努力扎根。」劉元珊分析,產業技術也就在這段期間開始成熟。

而民國七十年到七十五年合成皮業又面臨另一個考驗。雖然產品技術、原料有了,但是研發能力仍然薄弱,無法搭配國外流行、買主需要,迫使業界跨入產品研發的摸索期。不再被動等待貿易商降臨,業者付出一筆筆學費,主動聯合下游鞋廠,自己到歐洲蒐集樣口、把皮質樣品打出來。民國七十五年以後,業界已能根據買主的要求、構想,研發出外觀、物性都符合的產品。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合成皮產業競爭,就是一場場R&D的巷戰。現在,較具規模的廠家都有一套別人學不去的生產設備,各自掌握不同的原物料、配方、加工條件,誰能搶先開發新產品而創造流行,獲得最多數客戶接受,誰就是贏家。

「每一家都從研究發展中嘗到甜頭了。」學財務、三十出頭的黃俊郁比起一些同業的前輩,算是半路出家。他的感受特別深刻。上曜幾年前研究出一種叫「巴西皮」的產品,光是這項一年就做到四億元營業額,毛利高達三0%以上。

上曜的榮景維持了三年半,同業合發淪為全額交割股後由員工接手經營,改名吉發,開發出另一種新產品,一下子又領先市場,一年利潤就做到一億多元。相對的,上曜都因為太專注於自身產品,未留意同業動作,以致於業界新產品問世時銜接不上,而在九三年十一月出現第一次虧損。

但畢竟是經歷過幾次殊死戰,「現在站起來的都是比較強壯的。」對合成皮業從頭看到尾的王龍雄說。

上曜迅速汰換了一條生產線,新產品的研發也跟上同業腳步,身負公司財務重任的黃俊郁表示,「虧損已經止跌回升」。

質量並重時代來臨

整體榮景的背後,也逃脫不了台灣中小企業強韌生命力中的惡性因子作祟。

在表面處理技術上作戰,終究不可避免要碰到價格戰,目前最被業界看好的溼式合成皮,又開始一窩蜂擴充設備的景象。業者計算,原本一碼可賣三百元的產品,已經降到二四0元。而日本卻在同時享受高附加價值之利。

台灣合成皮實力增強遭國外忌憚,要向外取得較高技術愈來愈困難,一些廠商幾年前就開始居安思危,準備從原料研發下手,尋求質的突破,與品質世界第一的日本爭長短,重點則鎖定高級人工皮革裡的中價位產品。

其中,南亞、三芳、尚鋒三家企業,將一半精力放在現在,一半轉向未來。目前他們都已著手研究超細纖維。每一家將是動輒數億元的投資。如果結局樂觀,不僅與國內同業,甚至與東南亞競爭者距離都會拉開。跑在最前面的南亞目前每月有兩萬碼小量生產,三芳、尚鋒也將在九四年中加入生產。

雖然雛形方具,真正量產要三、五年後,而日本超細纖維發展都已走了三十年。「不開始永遠會被牽著鼻子走,」體型瞿瘦的尚鋒總經理游文雄早已不耐於業界自相殘殺:「國際才是競爭舞台,不該是台灣。」

每年投資四、五千萬元做研發的尚鋒,目標在民國八十五年時,中高級產品占有整個產品線的八0%。在預估產量仍有五到八年時間領先世界地位的前提下,「現在合成皮業已經走到分水嶺,」游文雄明確指出:「質量並重時代來臨了。」

幾次產業起落,從元老廠商南亞開枝散葉出來的經理人才,目前雄據二十四家企業的前八大。南亞的劉元珊因而指出,從淘汰賽中生存下來的關鍵,在於經營管理。也是出身南亞的游文雄更強調,未來是資金、技術、前瞻經營眼光的競爭,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書才翻到第一頁而已。」一位業者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