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醉翁之意在實利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3-12-15

瀏覽數 11,400+

醉翁之意在實利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廠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去年和韓國的合作伙伴大宇汽車鬧翻了,為了避免讓亞洲變成勢力真空地帶,除了選擇台灣的國產汽車作為新合夥人,今年又與官方洽談合作,準備加碼進軍台灣。

跨國公司新風潮

國產汽車和老伙伴裕隆汽車分家後,從一九八八年就開始銷售通用的歐寶車系。一九九一年,國產跨入製造領域,接受通用委託生產歐寶汽車。今年新車上市,國產終於藉通用而跨入國際汽車生產體系。

將近八年前,通用就曾經參與台灣推動的大汽車廠案,但鎩羽而歸。今年七月,終於又與經濟部碰頭,簽下了策略聯盟意向書,準備為台灣汽車零組件外銷出一點力。

對通用來說,移步亞洲不是什麼先發制人的決定,而是一連串挫折之後的新抉擇。美國市場不景氣,迫使通用放棄過去對其國內市場占有率的堅持,加上海外市場成功,通用這才開始向國際移動身軀。

不只通用如此,這股風潮如今已颱向歐、美跨國公司,因為海外投資似乎給母公司帶來更多效益。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分析,美國前一百大跨國企業的主要收入,都是來自海外投資。

雖然目前亞洲是新焦點,而台灣所關心的是,能不能成為焦點中的焦點?或者,能不能在當中扮演一個關鍵性的角色?

答案也許可以從外商的行動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正因如此,在政府「亞太營運中心」的策略架構之下,由經濟部主導推動與外商簽訂策略聯盟意向書的計畫,便含有極大的檢驗色彩。

在這波跨國企業班師風中,通用不是第一個和我國政府搭上線的。今年初以來,經濟部總共已和十一個外商簽下策略聯盟意向書,包括七家美商、三家歐商,和一家澳商。

經濟部希望在今年結束時,能夠做到二十家的「業績」。負責和外商簽約的經濟部次長楊世緘,大概是和這些外商接觸最頻繁的政府官員之一。他同時是國家航太工業的主

導人物,和英國航太公司合作生產RJX飛機的案子,還正陷入膠著狀態。

緊接著,楊世緘於十二月初宣布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決定在台灣投資六億一千萬元,設立亞太地區地面航管系統生產、維修營運中心。「他在測試台灣到底有多少籌碼。」一位業者認為楊世緘表現得相當積極。

拋開忌諱全面擁抱

每一家簽約的外商都聲言要把台灣當做該公司亞太地區的某某中心,對政府而言,推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情況似乎愈來愈樂觀。

來自業界的消息,更加強了政策推動者的信心。美國迪吉多電腦公司最近宣布,迪吉多在台灣桃園大溪廠平均每周製造一萬台個人電腦,領先他們在蘇格蘭、加拿大的同類工廠,已成為該公司海外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基地。

在桃園縣另一處工業區內,由國內業者和日本豐田合資的國瑞汽車弓去年拿到豐田全世界海外公司中品質第一的頭銜。

兩家公司的成績都透露了對台灣勞工技術力的肯定,而這是過去引進外商所種下的美實。以往,政府或許對外商還存有一絲忌諱,現在,似乎打算全面擁抱了。

情勢當然不是一片大好。例如通用這樣的大廠仍是小心翼翼的,它與國產的合作,並未投下大量資金。

「只要他肯來就好。」站在吸引外商第一線的經濟部投資處科長黃志鵬坦自說。根據該處分析,只要跨國企業願意加強與台灣企業的合作關係,具有提升台灣設計、產製、管理、研發能力,願合力開拓亞太市場且以台灣為亞太區域營運中心的,都是經濟部爭取洽簽的對象。

從去年開始,經濟部就著手跟外商主動展開接觸,透過投資處、國內企業、政府駐外單位、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等推薦外商名單,找出已在國內投資或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分頭進行說明。和十一家簽約只是初步成果,投資處表示,如果雙方覺得有必要,根據具體合作專案內容,將來可能成立專案顧問小組,經濟部將再伸援手,包括:

.推薦參與投資人選;

.加速投資計畫審核及協調相關部會提供財務金融支援;

.運用租稅獎勵、研發補貼等工具支持;

.引薦研發機構參與合作。

除此之外,在土地、資金、基礎設施、勞工、環保、外人出入境等問題上,行政部門也都將給予外商最大支援。

外商反應冷熱不一

「簽約有利無弊,何樂而不為?」一位在台外商眼看政府部門動作連連,也表示高度興趣。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美商AT&T跑在頭一個。今年二月它與經濟部簽下第一張策略聯盟意向書,內容包括成立合資公司以進行技術移轉、開發產品及銷售、推動「興建-經營-移轉」(build-operate-transfer,BOT)專案業務,「如果BOT做成,台灣產品就可大量外銷,那對台灣就太棒了。」AT&T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葉祖禹不自禁地說。他表示,合資公司將來也會參與角逐其他國家的電訊建設事業。AT&T將以台灣為基地,目標朝向亞太地區電訊市場。

AT&T為台灣電訊事業帶來向海外發展的希望,通用汽車則替國內汽車零組件業打開往東南亞行銷的門戶。通用汽車副總裁休斯來台時畫出一塊大餅,聲言將分三階段向台灣採購汽車零組件:第一階段用在歐寶ASTRA車種上;明年底,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廠開始生產ASTRA時,台灣零組件將被優先考慮採用;最後,台灣可能被納入通用全球零組件供應的一環。「通用一年對外採購幾百億美元,我們只要占百分之幾就夠瞧了。」國產汽車集團一位專業經理人說。

政府的動作引起外商普遍關切,但是並非所有外商都對在台灣成立亞太營運中心興致盎然。台灣迪吉多總經理林榮生就表示:「短期內,迪吉多要在台灣製造一個亞太營運中心的時間還沒到。」從台灣王安公司轉戰迪吉多才八個月的林榮生說:「要看產業能力和客觀條件(香港、大陸發展),這些都是會變的。」IBM總管理處協理林建國則表示,總公司對亞洲的布局還在理念層次,因此對在台成立營運中心,還在評估。

另一位外商在台負責人則對某一同業與經濟部簽下意向書才答應外銷,感到不以為然,「為什麼要等到簽約才要出口?我們早就做了。」這位外商說道。

國內需求迫切

更激烈的反對聲音,來自本地的一位會計師對政府角色的批評:「提升產業是我們的策略,但是找伙伴需要政府出面嗎?政府要介紹哪一家呢?」他批評官員不該存有「政府萬能」的想法。

介入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策略的理律法律事務所劉紹樑律師,都認為政府出面有其意義。「跨國合作需要共同分擔風險,對外商來講,政府出面表示較有保障,也可解決部會之間的橫向協調問題。」劉紹樑不疾不徐地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律另一位律師陳民強補充,政府要的就是外商的直接投資,或者技術移轉及其帶動的投資計畫,「這就是Win-Win。」他強調。

事實上,政府的迫切感其來有自。統計數字上,外人投資持續在減緩,國內產業升級的壓力卻又與日俱增,時間愈來愈不容許關起門來自我摸索。「靠政府出錢研發高科技產品,已經不能等速彌補勞力密集產業喪失的速度。」負責推動企業策略聯盟的前外貿協會秘書長劉廷祖就赤裸裸地說,找外商策略聯盟,是目前台灣生存「即使不是唯一,也是必須走的路」。

為了因應亞洲市場,許多外商在觀念和組織上正在做調整,台灣亞太營運中心及策略聯盟能「勾住」外商多少資源?

一部分人士認為,開放國內市場將是有利的觸媒。美國摩托羅拉公司三十年前曾在台灣設廠生產黑白電視,不久就因為公司內部經營上的變化而離開台灣。八年前它又重返台灣,設廠生產半導體,並把大哥大、呼叫器賣進台灣市場。現在,摩托羅拉又嗅出新的機會;一旦電信局開放民營,它將和國內企業合資,「經營一個民營電信局。」台灣摩托羅拉公司董事長黃培坤透露。「這回,摩托羅拉不會再抱著有生意就來,沒生意就跑的想法,」黃培坤信誓旦旦:「要和政府、民眾打成一片,做互利的事。」

無獨有偶,與台電公司有數十年合作歷史的美國GE公司,也看上了台灣即將開放的電力事業。「計畫和台電合資。」GE總裁威爾契(John Welch)八月在一項簽約儀式上說。

資訊電子業興趣最濃

絡繹於途的外商中,資訊、電子業最是興致高昂。拜各公、民營機構資訊化需求之賜,原已在台的各家外商搶占市場的動作頻頻。市場誘因也使他們願意繼續深耕台灣。另一方面,幾年來台灣電子、資訊業累積下來的生產、開發能力,也吸引外商在生產上做進一步投資。例如,迪吉多今年就準備投資七六0萬美元在自動化生產設備,預計明年將使銷量增加一倍。

而在對台灣市場和本地廠商技術能力的雙重肯定下,即使未與經濟部簽訂盟約,各家外商早已積極尋覓合作伙伴,準備打場硬仗。

美商IBM和摩托羅拉,與工研院電通所、電工器材公會共同推動「NEW PC產品開發聯盟」,吸引了國內多家中央處理器(CPU)廠商。台灣是這二家國際大廠連手開發新一代中央處理器後,第一個籌組聯盟的基地。「就是借重台灣有快速提供其他周邊支援的能力。」摩托羅拉董事長黃培坤指出。

另一個例子是惠普(HP)公司。十餘年前就在台灣設立亞太第一個分公司的惠普,始終把台灣定位在R&D角色,兩年前則開始著重技術移轉,分別和資訊工業策進會及華邦電子進行策略聯盟。惠普考慮的焦點是「借重台灣商人打開網絡,並且利用台灣的長處增加利潤。」曾在澳洲惠普待了三年,目前擔任長期計畫工作的惠普計畫發展處協理呂鴻強點出。

跨國外商挾其優勢掌控資源,一方面也向台灣現有法令挑戰,包括電信法規、金融管制等等。

另外,部分本地業者擔心,國內市場向外商開放,將擠掉本國企業的生存空間。

「現實的是,外商要有錢賺,才能談培養人才、技術移轉,」怡富證券總經理許立慶卻反駁:「如果不引進外商,根本談不到學習,真正的東西是關在會議室裡談的。」

台灣市場小是無法改變的宿命。惠普新上市的大型商用UNIX系統,據其亞太地區電腦系統行銷總監盧昭信估計,占不到三%的亞太市場,大陸市場都可能在一、二年後就超過台灣。

現實利益最重要

對台灣已做新的五年計畫的AT&T總經理葉祖禹雖然不忘強調:「台灣市場雖然不是超級強棒,但也很重要。」同業卻猜測它的心已在對岸。除了在台灣準備以已有基礎攻進新的有線電視領域,AT&T的在台合資公司美台電訊,已經和母公司在包含大陸的亞洲市場起跑線上就位。

如果要問這些外商的共同點,唯一的答案可能是,醉翁之意在大陸。沒有大陸就沒有台灣?「也可以說沒有台灣就沒有大陸。」惠普的盧昭信操著廣東腔國語客氣地說:「台灣的技術、電腦漢化、企業的運行經驗,對開發大陸市場舉足輕重。」

擁抱外商的同時,台灣能扮演多少主動角色?也許正如國產的張哲偉所表達出的無奈,「國內只是配合他(通用),他自己要怎麼做,我們推不動。」通用目前在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大陸都有布局。而一直還在與官方洽談在台成立貨物轉運中心的飛遞航空(Federal Express),最近先決定了在菲律賓蘇比克灣落實該項計畫。

對所謂亞太營運中心,許多外商認為台灣並非唯一的選擇,「外商不會等,哪邊可以做,哪邊就先做,」惠普的呂鴻強說:「等,就會出問題。」

在這種態勢下,強調台灣能有多少主動權似乎很奢侈。理律的劉紹樑則提出積極思考,認為「在不能排除部分外商撈一票就走的情況下,台灣提出一個個計晝吸引外商不斷進來,讓台灣形成一股活水,」劉紹樑說:「把台灣變成十字路口,到時他不走這裡,就要走小巷子。」

許多參與引進外資的業者和官員都肯定,只要外商進來,將來合作案都會播種,人才、技術會像傳染病一樣擴散。此時台灣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都不恰當,在中外交手的過程中,「最重要不是口號,要有現實利益才是真的。」國瑞汽車總經理岸本滋冷眼旁觀地歸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