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一套的美學和風格,招牌造型以簡約橫條衫配上帥氣鴉舌帽的圖文作家米力,高中從員林鄉下北上求學時便住在西門町,結婚後住家附近也鄰近夜市,生活圈有25年以上都跟熱鬧的人群很貼近。她回想以前5、6點出門時,會看到很多早已開始在洗菜、準備做生意的人們,一天已經在運轉。「這些記憶中的人與風景,對於我後來的創作有蠻重要的影響。」為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所設計的主題海報,一如她擅長以日常小事為創作題材,將牛肉麵、腳踏車、書店、捷運……等日常元素,透過辨視度高的「米力畫風」、簡潔線條與東方青花瓷色彩,勾勒出她心中溫暖的臺北城市樣貌。
圖說:米力受邀為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所設計的宣傳視覺,畫出她眼中的臺北。
美好生活不難,只要用心感受
作品被稱為療癒系有幸福感,常有讀者問:「要如何畫出自己日常生活的風格與樂趣?」「如何品味美好的生活?」米力認為,其實美好生活並不難,只是我們常忽略了去感受它。她舉了國小課本有篇「一朵鮮花」的例子,故事大意是說有個人家裡原本很凌亂,有一天因為朋友送了他一束鮮花,他為了要插那束花,開始清理桌子,後來發現四周的環境和這張桌子不搭,就開始整理旁邊,然後發現「我」跟環境不搭,再進而改變自己。
從吃飯開始體驗生活美學
「吃飯」是米力認為體驗生活美學很重要的一件事,太草率,會錯過很多對生活的觀察和細微的事。當一個人開始重視吃飯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就能靜下心來,「對於盛飯的動作、裝食物的品皿、料理的味道啊、旁邊的人啊,慢慢品嚐和欣賞,你對美感就會開始追求。所以我一直很想跟忙碌的柯市長說,要好好重視吃飯這件事情啊!」米力笑著說。
設計不是口號,是一種落實在生活裡的態度。當你喜歡生活上的某件小事,比如研究插花、喝咖啡、衣著,當你會在意它時,就會開始對美這件事情開始有感觸,從生活中不斷的練習,去養成,就像學畫畫,第一堂課是臨摹,老師會叫你模仿名畫,從不知如何下筆,你先找一個對象來練習,每天、每天畫,慢慢地從練習中去找到自己的風格。美學是日積月累的經驗,沒有辦法像懶人包或一日就上手的工具書,那些太速成的東西。
從小學習欣賞美的事物
米力有兩個小孩,從他們求學的過程中發現,台灣的美學教育裡給予「美的東西」是比較缺乏的,學生們「欣賞美」的經驗累積的不夠。「我的小孩從小跟著我們一起欣賞美的事物,耳濡目染下,她們對美的東西也都蠻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她認為,美的事情是由內而外的,不需要一開始就改變很大,有些人可能花大錢把全身上下打扮的漂漂高亮,可是家裡亂七八糟,對物品的選擇也沒有品味,這種美就是表相的。
放慢速度看見臺北的不同面貌
「我覺得腳踏車是能改變人們對一個城市的看法。」米力常常從林森北路一路騎到中山北路的市立北美館,踩過那一段臺北的生活區塊,就能發現這個城市各種不同迷人的風景。在二条通、三条通巷弄裡是很日式風味的氛圍,騎過了南京東路有很流行的時尚百貨,到了長安和民生西路又變成老臺北意象,再騎到北美館、花博那區,就變成很親子、很綠意的園地。「只要放慢速度,你就能看見臺北城市裡很多細微的東西,這些是開車、騎摩托車時無法仔細體會的。」
城市設計與美學是可以被帶動的。「京都很多知名小店是不開分店的,它們就像是座落在一個城市角落的風景,人們會因為它的建築、風格慕名而去,小小的店為城市帶來無限的變化。」米力認為臺北近幾年也有相同的風景,例如二条通或赤峰街這些老街區,在2000年初時,幾乎沒什麼人潮和生機,但自從一、兩家很具特色的設計小店做出口碑後,週邊漸漸開始有了蔬食店、咖啡店,到現在的一些日本料理店,整條巷弄因為有人流動了,慢慢開始有了變化。這些改變都不是一開始就設想要達到的,但因為店家在社區的經營,大家就一起參與帶動了整個環境。
多元討論正是城市美學進步的過程
身為設計師,米力最想要挑戰能行銷臺北城市意象的設計商品,「有機會的話,我也想設計出讓臺北的遊客或消費者能隨身帶著走又實用的,或者是好玩又可愛的東西。」最近一些公共設計開始被市民注目,例如變電箱色彩改造、市場小招牌⋯⋯等,在網路上造成熱烈討論,「很多設計師們願意花自己的時間,對不同的公共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發表設計,例如設計師馮宇拋出高鐵票重新設計的議題,就有很多人加入不同觀點的討論,」米力認為這是城市美學進步的過程,是很好的互動現象。美學有漣漪效應,而設計師常常就是那個撩撥水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