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家樓下的鄰居嗎?或者,你認識巷口那位常常賣花的大嬸嗎?城市像個萬花筒,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裡流動著,互相經過卻又錯過,有沒有一種社會設計,是把大家都串接起來、互相了解,然後找出最大公約數?
卡爾維諾在名著《看不見的城市》中曾寫道:「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的見的風景」,有些被遺忘的城市故事、被遺忘的城市居民,有沒有可能才是臺北最曖曖含光的美好風景?
臺北的東邊和西邊長得很不一樣,如果說繁華的東區是位走在時尚尖端的都會女郎,那麼,作為老城區的西邊一帶,就像是掩面含笑的旗袍女子,帶有歷史感、風韻猶存的引人入勝。假日時你若有空到萬華區走一趟,還有意想不到的導覽員會用他們的生命故事告訴你,這地方曾上演過的種種逸聞軼事。
這些導覽員們,自己就曾在這些地方醉倒街頭、睡過無數個夜晚,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街友,他們的故事,過去很少人聽過,但當他們變身導覽員,歷史、情感、人情味全部具備,因為他們就是這裡的街友,這個導覽活動,就是曾文勤與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營造的──「街遊Hidden Taipei」。
2013年,曾文勤在英國倫敦參與街友導覽社會企業「Unseen Tours」後,覺得這個社會設計非常有意義,認為一樣的事情也可複製到臺北,於是回國後,在芒草心慈善協會的張獻忠、暨南大學徐敏雄教授等多方協助下,展開「街遊」的籌備計畫。透過街友的眼睛,你不只能發現到舊臺北的美麗,更重要的是,你將得到第一次真正與街友的「互動」,而不僅僅是在街角冷漠的擦身而過。
匆匆2年過去了,「街遊」開始拉近街友與一般民眾的距離,芒草心慈善協會也持續努力,製造更多不同族群間的互動與交流。漸漸的,街友開始被看見了,我們這才意識到一座城市的面貌就像萬花筒,形形色色的人在這裡流動著,但我們能不能真正去理解、去互動,讓萬花筒能順利地轉動起來?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就結合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舉辦「2016春夏時裝周Pop-Up Shop」,向民眾募集二手衣物,並邀請服裝設計師為街友量身打造時尚穿搭,在長廊鋪上紅色地毯,讓他們一個個走上伸展台,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打破街友與民眾之間的冰冷藩籬,讓台北這座萬花筒更加絢爛了。
圖說:世界設計之都系列活動「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與芒草心合作,打造以街友為主的另類時裝伸展台。詳情
「我想改變的不是空間、外觀的設計,而是人對事情的參與,」曾文勤認為,以前人會覺得事情讓政府決定就好,但近幾年大家開始願意說出自己想要什麼。「社會本來就是異中求同的過程,所有人能理性的對談,找出最大公約數,我們才有辦法往前進。」她說。
於是,當我們搭起了眾人溝通的平台,弱勢族群就有機會站上舞台,拋下社會為他貼上的標籤,成為萬花筒中美麗的色彩之一。這也正是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社會設計精神,藉由「社會設計」思維的導入,讓每個想改變社會、具有創新設計理念的人都可以互相合作,一起打開溝通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