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龐大資料,考量臺灣市場規模小,資源有限之情況下,我國支付卡產業應群策群力,評估以一個瞭解產業需求之單位進行數據資源之整合,以降低整體投資成本,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隨數據科技日漸受到重視,目前世界各國均有相關資料整合單位出現,以亞洲金融科技重鎮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新加坡金管局,MAS)於104年6月宣布投入新幣2.25億元(約新臺幣50億元),打造當地唯一的金融科技生態圈,而數據資源整合則為六大關鍵核心技術之一。新加坡的成功,不僅突顯數據資源整合必要性,同時亦為金融科技發展之重要立基。在取得政府支持及產業共識前提下,擔任臺灣支付交易數據資源整合者必須具備至少以下三個條件:具備強大市場連結性、掌握數據標準化能力及具備公益性質之第三方。
具備強大市場連結性
為收集支付卡產業全方位資訊,該單位必須整合支付網路(Payment Network)下各個角色所擁有之資料,(如發卡、收單機構、特約商店)力求資料完整性。應用上,則必須回應包含金融業及其他各產業實務需求,故與市場保持高度連結性亦為不可或缺之條件。
目前在許多發展較迅速之市場中,往往以具備市場整合能力者擔任此角色。如在美國,Visa、MasterCard及American Express等國際卡組織除發卡面與銀行密切合作外,同時服務大型特約商店,並與其他金流服務業者技術結盟。適逢產業轉變或趨勢分析時,該組織即可迅速整合各方資源,即時提供發卡機構精準行銷,特約商店產業策略規劃等服務;藉由強大市場連結性,國際卡組織與發卡會員、特約商店共同打造互利共生之整合型生態產業鏈,並將交易數據之分析價值最大化。
掌握數據標準化能力
標準化之交易資料能有效降低資料收集後,資料判讀、整理及轉置之時間及系統資源,並能讓使用者快速、即時判讀資料背後隱藏的訊息。因此,若資料整合者能於收集資料前期即制定標準化規格,將能有效提升資料之精確度及系統處理效率。
延續前例,各國際卡組織較其他機構具備提供數據服務之優勢,不僅因資料相對較完整外,同時係支付資料規格制定者,可隨時因應市場分析需求,要求旗下會員調整交易資料之格式。如Visa於103年為因應行動支付業務發展需求,要求全球發卡、收單會員於交易格式上新增特定欄位,以區分交易來源係來自行動載具或感應式卡片,據以提供數據化資料,觀察全球市場發展動向。
公益性質之第三方
事實上,我國已有眾多金融機構投入支付數據之分析,惟考量商業機密、市場競爭等因素,相關資源僅用於內部分析,且資料亦不完整,未能進一步提供全面性市場資訊。另一方面,交易數據若牽涉持卡人個人資料,營利機構個資保護上往往因道德風險而不被信任。
綜上,為提供完整之交易數據且保障敏感性資料,我國支付產業數據整合者應由具備公益性質之第三方擔任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