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提供:閱樂書店)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提到對於台北老屋聚落的看法:關於設計這件事,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說過一段話,「創作是倚賴 99% 的傳統文化跟1%的創意。」生活文化其實是設計的核心,過去臺灣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於老建築保存再利用不太重視,一旦建築殘破不堪就把它拆掉,如果這種觀念始終存在,文化被漠視,設計其實很難憑空被想像出來。
臺北市的老建築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畢竟是大城市,無論數量與類型都大於臺南或鹿港,不僅密集且分佈也很廣泛,從陽明山美軍宿舍、富錦街的 4 層樓公寓、迪化街和洋風格的街屋,到齊東街的宿舍,類型十分多元。
設計的初衷是解決某些問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推動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委託民間有能力的經營團隊修復,這類的老屋再造工程,或許能形塑成模範或樣板,分享給更多城市去實行,讓設計改變的不只是臺北,而是每座城市。
很多朋友一定也對老屋保留,改造新生,重啟另一種生命力與用途,感受到時空變換,卻依舊能並存而成為特色的空間美學,和大家推薦的幾個景點,感受那些藏身在老建築裡的美麗風景…
呦呦 ‧ 荷造場-古蹟與美食浪漫邂逅
呦呦‧荷造場是間在古蹟建築內的創意料理餐廳,位於南昌路原公賣局的紅樓,經古蹟修復轉型成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一部分。「呦呦」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來自於《詩經》小雅鹿鳴篇,而「荷造場」指的是日治時期臺北南門工場樟腦於紅樓加工提煉後裝卸貨物的地方,為了不破壞紅樓古蹟的結構,整間餐廳是用玻璃與鐵皮等材質, 將半開放的荷造場圈成封閉空間,管線外露不遮掩,呈現自然不做作的風格, 與日式紅磚的紅樓相映成趣。
餐廳內使用臺灣獨特在地食材,提供創意養生餐、義大利麵及輕食、甜點與飲品,入口展售藝術與創意商品,正中央最顯眼的現代景觀雕塑, 是已故雕塑大師楊英風的經典作品「古木參天」,由近千年的紅豆杉古木簡潔切割而成,展現天人合一的磅礡氣勢; 四周也陳列多位藝術家創作品,並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讓人品嚐美食之餘, 還能沾染文藝氣息。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 1 號
電話:02-2396 5099
營業時間:11:30 -21:00(週一休息)
樂埔町-日式老官舍優雅重生
樂埔町原為興建於 1920 年代日據時期的日 式中級官舍,當時位於杭州南路跟金華街一帶 均被稱為「錦町」,光復後曾作為林務局官員 宿舍,隨著歲月流轉,一度荒廢長達 30 年之久, 自臺北市文化局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由立偕生活文化團隊得標後,斥資千萬重新修繕 老屋,並改名為「樂埔町」,以結合「景點、 美食、建築」的風貌,於 2014 年底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該建物落成的大正年間,正是洋風傳入日本的年代,所以這棟老屋內部有著洋式客廳、茶間、餐廳、和室等結構,為還原當年的住宅風 格,改造後仍保留傳統木造建築與迴廊,並特 別邀請日本景觀團隊來臺操刀設計,透過白沙、碎石、箱根植木等素材,將前後庭院打造成兼 容現代與古典質感的枯山水庭園,建築旁側的 小庭園,則以織錦布匹融合自然景觀的概念, 呈現綠意盎然的藝術美感。
餐食是這裡的另一大賣點,邀請飲食專家為 顧問,隨季節選用臺灣在地純淨自然的食材, 以融合日式調味與法式烹調手法料理,滋味雋永,齒頰留香。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 1 號
電話:02-2396 5099
營業時間:11:30 -21:00(週一休息)
米洛克x老房子-灰色叢林中的老屋餐廳
由臺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推動,第一座由民間團隊全額修復再利用的「米洛克X老房子」,置身於巷弄靜僻的民宅旁,這棟日式洋風建築建於1949年,原為中央銀行員工宿舍,2006年登記為歷史建築,透過米洛克金工創意團隊改造,以「打開老房子,看見珠寶盒」的概念與老屋設計結合,變身成一棟結合流行珠寶、時尚美學、手創料理的多元文創空間,賦予百年建築新生命。
屋內外經過細心修繕後,將開放空間設計得簡單大方,並特別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結構,如屋身基座為洗石子,窗戶為出窗設計,山牆下半部有外飾雨淋板等,室內則維持原本的木造樑柱屋頂、大型米字牆工法、日式牛眼窗,充滿濃厚懷舊風情,1樓照片牆詳實記載這座老房子的起源身世,供人觀賞。此外,餐廳供應美味新穎的義式餐點,並進駐珠寶設計品牌飾品與潮牌服飾專櫃,讓新舊空間完美融合。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62巷24號
電話:02-2597 2339
營業時間:12:00-21:00
老屋們充滿神祕迷人的氣息,總是給人無限想像,豐富而精彩。老屋新生,讓擁有臺北人共同記憶的城市建築風華再現,除了記錄著過往年代下的生活點滴,也創造出現代嶄新的價值。喜歡老屋的朋友,不妨找個時間去來一趟老屋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