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巴黎協定》高級簽署儀式上,美國國務卿凱瑞抱著兩歲的外孫女代表美國簽字。這個協定是國際聯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新起點,為子孫後代保留一個宜居的地球做出承諾。(圖片來源:法新社)
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承諾,將於年底前正式核准巴黎協定,讓該協定早日生效。
中國副總理張高麗表明,會在今年9月於杭州舉行的20國(G20)峰會前,完成有關的國內核准法律程序。他說,中國已向其他20國集團成員發出倡議,並將與世界各國一起,推動巴黎協定,獲得普遍接受和早日生效。他也代表中國承諾,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
美國國務卿凱瑞也說,美國期望今年能夠正式核准巴黎協定,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動用行政權正式核准該協定。
會中,共有175個國家週五在紐約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創下了單日最多國家簽署國際協定的新紀錄。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形容「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他指出,簽署巴黎協定是同未來簽署的一個契約,這一契約「必須要產生比承諾更多的結果。」
巴黎氣候協定要正式生效,必須獲得至少55個國家的正式核准,而且這些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須超過全球總量的55%。對許多國家來說,簽署只是加入此協定的第一步,各國國內還需通過一系列批准程序後才能算真正加入該協定。
第一個簽署協定的法國總統歐蘭德表示,法國議會將在今年夏天之前核准這一協定。他呼籲歐盟28個成員國「以身作則」,在今年底之前核准該協定。「我們必須動員必要的金融資源。我們必須確保將承諾付諸於行動。」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也表示,他將在下個月要求議會核准該協定,並承諾將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挑戰。「這個問題不是他們(發展中國家)製造的,他們不應受到懲罰,他們更不應被剝奪在清潔環境中獲取增長的機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有強烈信號表明,巴黎協定生效的時間將早於2020年,但下一步的挑戰是該協定如何落實。
他舉例說,這份文件規定每五年對各國的相關行動進行一次盤點,如何盤點的具體形式尚不清楚;發達國家曾承諾到2020年實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現在缺口依然較大,2020年後的資金支持還沒有量化目標。
他表示,這些問題將是今年5月在德國波恩的新一輪氣候談判以及年底摩洛哥馬拉喀什氣候大會的工作重點。
巴黎協定的落實雖然還是個大挑戰,但專家認為,該協定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模式的改變,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眾多國家簽署這一協定,意味全球可能即將擁有一份真正具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本是全球第一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文件,它根據「共同但有分別的責任」原則,規定發達國家有強制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沒有這一強制義務。這種「自上而下」的做法在執行中遇到了問題。比如美國大選換屆後,布希政府退出了克林頓政府簽署的這份協議,加拿大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關減排和資金技術轉讓等問題的矛盾逐步加深。
去年底在巴黎氣候大會上獲得通過的巴黎協定吸取過去失敗的經驗,改而以「國家自主貢獻」、自定目標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但仍保留「共同但有各別的責任」原則,即發達國家依然須帶頭開展全經濟範圍絕對量減排,同時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它們緩衝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後果。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