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比利時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21世紀建築須自給自足,讓城市變回生態系

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背後推手來台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6-04-22

瀏覽數 63,500+

比利時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21世紀建築須自給自足,讓城市變回生態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今年初,CNN公布的2016年全球九大城市新地標,尚未完工、標榜可旋轉270度的信義區住宅「陶朱隱園」赫然入列,成為一時的熱門新聞。

很多人不知道,這棟外觀彷如DNA螺旋,從至高點往下看還有點像太極圖的話題建築,並非出自什麼當紅國際大師之手,而是來自今年還不到40歲的比利時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2010年還沒沒無名的他,打敗兩位國際大師(英國Zaha Hadid跟西班牙的Fernando Menis)拿下陶朱隱園一案,還受巴黎市政府委託執行「2050智慧城市」規劃,儼然是國際建築界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

一頭短髮搭配小鬍子的Vincent Callebaut,在2000年獲得歐盟René Serrure大獎,事務所開在巴黎,自創「ARCHIBIOTIC」一詞,融合建築(ARCHItecture)、生物科技(BIOtechnologies)、資訊(Information)三種概念,曾獲選為全球50位「綠色星球建築師」之一。四月底來台參加第一屆「國際綠色吸碳建築研討會」期間,《遠見》在他緊湊行程中爭取到專訪機會,請他分享獨樹一格的仿生建築哲學,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幾個有趣個案,以下是本次專訪精華:

Q:這是你第一次來台灣嗎,對這片土地有什麼印象?

A:其實從2010年獲得「陶朱隱園」競圖,這6年間我來過很多次了。對歐洲人來說,台灣就像「亞洲的矽谷」,大家都認為這裡有很多高科技業,是很有創新能量的地方。

就我看來,台灣是個擁有豐富生態的島嶼,很多山川環繞跟特殊地形,但現在的城市生活跟建築型態必須開始轉型,因為我們製造出太多廢棄物了,必須跟自然生態重新取得平衡才行。

Q:去年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1),您有參與嗎?

A:有的,我受巴黎市政府委託參加了很多研討會,在市政府大廳還有展覽。

Q:您也參與了「巴黎2050智慧城市」計畫,未來的巴黎會有什麼新面貌?

A:主要有兩個新概念,首先,以後城市能源的供應會「去集中化」,其次,建築本身也投入友善農業,製造人們所需的糧食。

這張照片是從巴黎聖母院看下去(攤開一本建築圖集),一路下去就是大家熟悉的觀光地帶,遠處是艾菲爾鐵塔。這張圖表達的最重要概念,就是「能源互助」!以後的城市應該像「生態系」,每棟建築都要有生產力,比方新建築不但可以產生能源,多餘部分還可供應給周遭的舊建築,還要讓住戶可以在裡面種植作物、提供食物。

Q:這裡很多規劃似乎已超乎建築層面,涉及能源、農業、跟基礎建設,像你提倡的「能源互助」構想,是不是必須找EDF(法國電力集團)溝通、翻新電力網絡才能實現?

A: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你說得沒錯,但我認為身為一個建築師,對社會的看法應該是更全面性的。

現在社會上有兩種運動,一種是由下往上的,人民自己高喊希望環境更綠化,有更安全的食物跟能源等等。另一種則是從上往下的,由國家決定新科技的發展方向。

現在這種對未來建築的想像,剛好介於兩種運動中間。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談的是建築,但想像範圍卻得超越建築,甚至要是動態的,從經濟、生態等各種不同方面,去重新思考。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這不僅是建築師的挑戰,對傳統能源公司來說也很有挑戰,因為以後的能源體系將是分散式的,能源公司除了生產能源,也要做很多分配跟調度服務,對能源業來說是種全新的模式,雖然很挑戰,卻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

Q:您的建築概念相當獨樹一格,請問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A:我很多靈感都來自大自然,像有個因應未來氣候難民的案子「AEQUOREA」(海上城市),構想就來自亞馬遜河的巨大荷葉,因為那是地球上最大片可漂浮在水面的葉子。

另一個正在開羅建造的「The Gate Residence」,是座占地45萬平方米、可容納1200住戶的大型社區,靈感來自白蟻丘,那邊夏天會熱到45度C,但只要透過屋頂通風塔的自然原理,把熱空氣引導到地面,再把冷卻的空氣分布到其他空間,就能省下7成空調耗能。其實這不是什麼新科技,早在3000年前的埃及法老王年代就有了。

地球上的物種有38億年的演化歷史跟生存智慧,但大自然沒什麼東西是剛好90度直角的,我相信人類也不是一生下來,就要生活在方方正正的格子裡的。仿生不是只模仿生物的外型,包括大自然使用的材質、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怎麼跟其他生物維持和諧關係等,都很值得學習。

但我得強調,雖然我的設計看起來有點瘋狂,但我是個建築師,不是「阿凡達」的電影編劇,裡頭所有設計概念跟科技,都是真的可以執行的!

Q:您才32歲就打敗兩位國際建築大師拿下陶朱隱園一案,這在台灣建築業界是很難想像的。

A:是啊!當時很多國際競爭圖比賽中,面對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建築前輩,我也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應該沒什麼機會獲選。

如今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會出線的原因在於,我提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想法,相較於20世紀那種結構完美、卻消耗大量能源的建築,我代表的是新一代建築師的思維。

雖然幸運獲選,但我當年真的沒有太多經驗,要完全實踐原先設計想法,還是得仰賴業主支持,還有像結構、工程、營造、生態等許多協力廠商才行。像如何提高防震、讓空中花園的樹木抵禦強風、甚至哪個方位適合種哪種植栽、怎麼解決樹根跟排水等問題,都需要很多專家幫忙,並實地嘗試過才知道。

我想經過這個案子可以證明,台灣的確有能力做出未來世界需要的新建築,雖然有人說它看起來像日本導演宮﨑駿拍的「天空之城」。(笑)

Q:對於年輕一輩的建築人,您有什麼建議?

A:我對學生們的最大建議就是:「不要聽教授講的話!」因為在離開校園之後,你就應該忘記以前學過的東西。

在我出生那年(1977),地球上只有50億人,但等我63歲的2050年,會增加到90億人,而且七成人口都住在城市,每年排放全世界80%的溫室氣體。因此就我看來,未來世界最大的挑戰就是「能源」轉型。

現在地球上已經出現很多異象,我們必須趕快開始學會跟自然共生、而不是對抗。如果說20世紀的建築是用碳或鋼打造的,那21世紀的建築,就要可以跟自然共生、而且還能自給自足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