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香港「旺角暴動」是開始還是結束?

在取締魚蛋攤販的那一夜...

新加坡聯合早報
user

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6-02-11

瀏覽數 19,350+

香港「旺角暴動」是開始還是結束?
 

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將2016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警民劇烈衝突定性為「暴亂」,香港特首梁振英說,特區政府對此嚴厲譴責,決不姑息。

隨後,警方各部門全力搜捕疑犯,事件發生是在2月9日凌晨,至2月10日晚間,僅一天時間,香港媒體消息指,已經至少拘捕64人。事實上,警方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就指認事件的發生是有「預謀」的。

而事發當日在現場多次呼籲市民加入示威的香港本土民主前線召集人黃台仰,除了否認「預謀」,還表示說,事態發展是意料之外。同樣身處現場的熱血公民創辦人黃洋達則反指,事件失控源於警察開槍,是「官逼民反」。

極端手法抗議示威  已成為「新常態」

但相關辯駁已經無法為呈現在公眾眼前的暴力血腥場面開脫,而更令香港輿論感到憂慮的是,在這場被政府視為「暴亂」的衝突中,代表本土政治勢力的政治派別所採用的極端手法抗議示威已然成為「新常態」,而且,還在不斷升級。

造成現在這樣的結果,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2014年的佔中運動無疑是分水嶺。

在此之前,以何俊仁、張超雄、梁國雄等泛民議員為代表的合法方式反體制的做法,在運動中遭到了摒棄,包括發起佔中運動的「佔中三子」戴耀廷、朱耀明、陳健民提倡的非暴力也在佔中之後被年輕一代否定,其結果就是,相對主張溫和的反體制政治勢力當中,很多個人已經從香港的政治舞台上漸漸隱身。

取代他們的是年輕一代,其中被認為是代表香港本土勢力的政治力量逐漸成為主力。不久前結束的香港區議會選舉當中,所謂「傘兵」的政治新血的屢屢出線,勢如破竹,更加激勵年輕一代的政治領導者,在政治定位上往更偏激的方向上去,甚至,在和體制的對抗中,幾乎不留妥協的餘地。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2月9日凌晨,旺角街頭的一幕,看在一些資深的政治人物眼中,不過是年輕一代推崇的暴力抗爭的浴血演出,用示威組織者的話說,事態會演變成這樣的結果,是長期對立導致的擦槍走火。

對特區政府來說,結果確實讓人感到觸目驚心,但是,如果說作為香港的管治團隊,對事件的發生感到意外,則有怠政嫌疑。因為佔中之後,暴力抗爭場面早已經屢見不鮮了,有媒體為此還梳理了從占中之後的暴力抗爭事件:2014年11月19日凌晨,因為傳聞立法會要通過網路23條法例,抗議者直接衝進立法會;2015年7月,因港大副校長任命事件,港大學生直接衝撞校委會;2015年9月,反大陸遊客的「鳩嗚團」圍攻路人,包圍旺角警署;2015年12月,香港立法會示威區發生預謀爆炸;2016年1月26日,香港學生衝進沙宣道會場等等。

如果說暴力抗爭事件還是極端主義者在主導的話,而瀰漫在年輕一代周圍的對立情緒則像是會被引燃的炸藥,危機四伏。就在旺角衝突之前的2月3日,香港大學碩士生楊政賢在其個人的臉書上發布了一篇名為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場種族仇恨的文章,在網路上被大量傳閱,文章中描述了這樣的場面:在學校的小吃店,互不相識的香港學生指罵大陸學生,稱大陸學生是「侵略者」。作者作為香港本地人,發問道:「仇恨對方,是能令情況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香港年輕一代所面臨的收入不增加,貧富懸殊,升遷管道被阻隔等等問題,實際上是世界性問題,只不過,在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態下,各種問題的表象顯得更加突出,但無論如何,亦如很多長期關注香港問題的人士所說,原本是可以在體制內商討解決的問題,會被擺上街頭,用暴力申訴,無疑是對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的質疑,也最應該由政府自身來做檢討,但最終卻被武斷為敵我矛盾,演變成族群對立,最後,不得已出現「香港人為何要打香港人」的難解問題!

(撰文:聯合早報特約/劉怡;照片:彭博社;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刊登。原標題為「旺角暴亂是開始還是結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