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阿魯巴群島(Aruba)在哪嗎?
它位於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區域,比鄰委內瑞拉,過去先後被荷蘭跟英國殖民,直到1983年才獨立,是個不過11萬人、面積僅180平方公里的小島,當地經濟大半仰賴觀光業。
但厲害的是,本屆巴黎氣候高峰會(COP 21),阿魯巴群島與其他島國合組了「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bbean Community),一起在會場對國際發聲,表達自身對極端氣候和海洋污染等議題的意見,甚至在會場發送文宣DM,闡述該國未來的能源轉型佈局與氣候調適政策。
氣候變遷不只「北極熊」
可惜,諸如此類的氣候新知,一般讀者不僅很難在國內媒體看見,大多數人應該也不知道阿魯巴群島究竟是什麼玩意吧!
可是,一旦走出台灣,你會發現氣候變遷不只代表世界末日或北極熊等狹隘思考,還代表產業升級、投資商機、能源轉型、甚至糧食生產與交通運輸的大革命等,不僅影響層面非常廣泛,而且很多都不是負面訊息。
一月號《遠見雜誌》推出〈巴黎協定關你什麼事?〉封面專題,儘管我們事前花了許多時間籌備,並破天荒爭取到進入正式會場的資格,也花了不少成本遠渡重洋採訪。
但不出意料的,還是被淹沒在過去大半個月密集發燒的總統直選新聞,該系列報導合計15篇文章,網路收視率最高的,是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沈痛心聲〈氣候變遷影響全球,台灣卻在睡覺!〉,但瀏覽次數也還不到4萬。
事實上,《遠見》已算迴響不錯的氣候新聞了,不少環保團體花費心力製作的第一手現場資訊與即時文章,在網路上的閱讀狀況更是差強人意。妙的是,這次巴黎會議台灣媒體也出動大陣仗,可惜很多記者不是忙著報導場外花絮,要不就是以恐怖攻擊事件為主軸,對意義更重大的氣候議題,只能說是一知半解。
媒體不專業,別怪民粹治國
長年來,台灣陷入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民眾不知道外界發什麼了什麼事,政府則習慣漠視國際趨勢,富有教育責任的媒體更不思進取。當全世界都在積極轉向、轉型的時候,我們卻還在東亞小島上自嗨。
無怪乎,前陣子爆發所謂的「霸王級」寒流,大部分媒體都在瘋狂追擊各地民眾的「追雪」見聞。
殊不知,剛過去的2015年,可是全世界有科學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去年底「暖冬」現象仍歷歷在目,剛跨入2016年竟有超強寒流,造成台灣各地降下數十年罕見的初雪,稍有氣候意識與警覺性的人都應該知道「事情並不單純」,無奈傳媒仍舊以歡樂手法報導「賞雪」,直到寒流散去後爆發農業災情,才開始轉換報導角度。
或許,當我們期待更有理想的政治領袖、更具專業操守的官員、或更有轉型勇氣的企業家出現之前,必須先要求媒體的專業與責任感,唯有夠用功、夠宏觀的專業媒體,才會有兼具獨立見解及思考深度的社會大眾,讓台灣擺脫民粹治國的泥沼,連結上世界潮流的脈動。
誠心盼望,台灣媒體往後別再將氣候報導操作成嚇人的世界末日,或枯燥乏味的純科學議題,讓觀眾老是誤以為氣候變遷就是「省電關燈,準備過苦日子了」或「要你命三千」的同義詞!
倘若媒只會跟著網路輿情隨風起舞,難不成下次出現世紀熱浪或水災來臨時,記者還要跟著老百姓一起去逐日、觀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