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國內高教人才斷層問題,繼去年(104)八月份教育部公布補助大學校院推展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推動我國大學校院與國際學術機構或國際研究機構合作,培育國際人才與高階人才,讓博士課程與國際接軌;日前教育部長又公布青年學者養成計畫,預計民國106年後頂大時代開始,編列五年100億預算,以每年培育800名博士為目標, 300名透過目前的公費留考,和世界排名前50大學合作,及由教育部、國內大學和國際知名大學「三方共育」,由教育部和大學共同出資,國內大學需承諾返國就業保障。至於另 500位在國內大學培養,前兩年提供博士生獎學金,後兩年由教育部出資出國,有無工作保障則未提。
然而縱觀上述政策,筆者不禁為育主管當局再度偏離高教問題與抓錯藥方而擔憂。這兩個方案不僅未全面掌握高教人才供需失衡等癥結,並且再度以大家長心態主導大學,動輒以競爭型計畫經費為紅蘿蔔、以短期的量化績效與成果指標本作棒子,甚至忽略國際知名大學的招生規範與傳統。此種指揮大學該如何培育高端人才、如何保障聘用,甚至如何與國際知名學校聯姻等越俎代庖作法,反而會斲傷了所有大學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干擾了人才培育及國際移動。
回想二十年前政府無視人口少化之預測,在民粹與社會運動壓力下高教盲目升格與擴充;在十年前頂大計畫開始以論文發表數等KPI,作為擠進世界百大與台灣頂大之門檻,造成包括頂大在內的博士班招生大幅擴增。結果從103年台灣博士班二招仍不足八百人問題開始,到去年(104)教育部公布各大學博士班招生註冊嚴重缺額等窘境,其中不乏當前產業所需的高科技人才,與傳統產業所需的統計與數學、會計、金融及外語等系所。這些不分冷熱門的博士班招生嚴重不足所透露的訊息,主管單位是否充分掌握?許多科系目前無法吸引一流人才任教外,卻仍有許多國內外博士求職無門;甚至更多被私校資遣、中年失業的博士教師流浪。在解決現有高學歷人才供需失衡問題之前,教育主管單位提出每年八百名博士培育計畫,理由安在?
尤其在整套政策思維中,為何未納入現成在台灣學習的外籍博士生、僑生與陸生?與其從台灣辛苦選送國人出國留學,不如用重金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來台就讀,且鬆綁畢業後留台就職等法規。例如美國各大學一向不是送人出去讀博士,而是把人才找進來,那怕是三流國家的一流人才,都可能為台挹注高級人力,為何捨近而求遠?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