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經濟動物,要做生活大國」,不僅是日本政府近年努力的目標,日本企業也同樣在努力擺脫「經濟動物」的氣質。
對內,他們希望一改拚命的形象而為專業的形象;對外,則想在社會中建立更親和的氣質。
不少企業最近流行升主管前要先通過國家考試,如清水建設課長級以上的人,必須取得技術士、一級建築士、不動產鑑定士、實用英語檢定二級以上才能升等。另一家信越化學工業則給予其研究所學歷的專門人員「董事待遇制度」,顯示禮遇專業人才的決心。
沒有兩把刷子的人在企業中愈來愈難生存,身懷專技的人卻也相對得到更大的肯定與自由度。
三菱電機就表示,由於高學歷者與專門人員未來將激增,統一的上班制無法使他們發揮創造力,所以公司要採取彈性上班。同時,辦公室的生產力也成為企業展現活力的重點。就像一位企業人所說的;「由工業化社會進人資訊化社會,辦公室有多少知識生產,將左右企業的未來。」雖然這一點還未見具體成果,都可以從企業主頻頻談到辦公室專業革命看出來。
重新定位企業角色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也在努力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公司賺錢、向國家納稅,就是對社會有貢獻的時代已經變了。」豐田企業表示。過去,賺錢第一和市場占有率擴大是豐田的信念,但自九二年起,「社會貢獻」成為豐田企業經營的主軸之一。
許多企業新增社會貢獻部、市民活動促進組等單位。經團連則發動了「百分之一俱樂部」,也就是企業捐出百分之一的收入貢獻社會。
雖然這些改變氣質的動作並不算偉大,不過,對於從戰後就在日本政府扶植政策下被寵壞了的企業而言,能夠走出自我膨脹的老大心態,用新的眼光看企業的角色,已經是跨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