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台獨聯盟部分台灣本土盟員召開的盟員大會上,主席林永生激動地說:「我們都是被聯盟丟出簍子的爛橘子!」與會者響起一陣共鳴的掌聲,會場前方巨幅彩色照片中為台獨運動焚身的鄭南榕和詹益樺,默默注視著這場紛爭。
造化弄人,當年為了推翻台灣專制獨裁不民主的體制而成立的台獨聯盟,今天卻在台灣的民主浪潮中進退維谷。
過去貢獻成為今日包袱
在國內反對人士心目中,一九六六年成立於美國,後來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大洲的台獨聯盟,是在白色恐怖時代,為台灣獨立運動維繫香火的力量。自立報系發行人吳豐山透露,台獨聯盟除了建立獨立運動的理論基礎外,同時更自黨外時代就對島內反對人士提供大量資訊、人才和金錢的支援。
過去的貢獻反成為今天的包袱。包袱之一,是獨盟仍秉持在海外二十多年的信念,堅持台獨聯盟是革命性團體,必須以體制外的群眾路線為主,以達到推翻中華民國體制、獨立建國的目的。
然而多位活躍於群眾運動的人士卻指出,連加入聯合國,李登輝都能另外弄出一個中華民國各界參與聯合國促進委員會,「所有可發展為群眾運動的政治性議題統統被繳械」,大型群眾運動已不再有空間。
雖然獨盟副主席李應元以公民投票法在立法院形成議題一事為例,堅持議會路線必須有大型群眾運動為先導、後盾;另一聯盟核心成員、前美國本部主席郭倍宏都承認,「運動只能找出問題,選舉執政才能解決問題,」一語道破群眾運動的無力感。
形勢比人強,兩年前台獨聯盟遷台時,主席張燦鍙為了強調走群眾路線的決心,曾公開誓言獨盟重要幹部絕不參選,並要求回台幹部簽署同意書。然而兩年間,獨盟參選並當選立委的至少有十位,年底有意參選縣市長的也有三位,不參選的堅持因此不得不改為剪刀理論--選舉與群眾路線交叉運用。
路線定位迂迴不明,不但招致外界「丟不掉革命奶嘴」的批評,內部成員也對「喊推翻體制的口號,又要進入體制參選」有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而獨盟至今堅持不鼓勵、不支持盟員參選的立場,使參選的獨盟盟員明顯落單,對組織怨言頗深。加入福利國陣線的盟員立委顏錦福就指出,政治是現實的,一個組織不能出錢出力支援成員,就難以凝聚向心力。
包袱之二,是台獨聯盟難脫台灣人反對運動龍頭老大的身段,返台後即與民進黨處於微妙的競爭態勢。雖然獨盟核心人物都強調尊重民進黨,但從言談中,時時流出的「獨盟成立時,民進黨還不知在那裡」、「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獨盟三十年前就主張了」、「民進黨遷就現實,獨盟比較堅持理想性和道德性」等語,不難看出獨盟的優越心態。
難脫老大身段
成員八0%同時是民進黨員,都又強調不是民進黨的一個派系;宣稱要整合台灣反對力量,選舉時卻又服膺於民進黨旗幟之下,獨盟的政治身段相當曖昧。
事實上,以獨盟現有盟員大約五百人的實力,許多政治觀察者認為連做民進黨派系都還不夠資格。一位改革派成員略帶諷刺地指出,獨盟中央堅拒召開盟員大會的原因之一,就是怕人太少,被外界看出真正的實力。
政治學者出身的立委張旭成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獨盟一旦成為民進黨派系,就只是眾多團體之一,自主性和影響力頓減,因此即使明知自我發展的空間有限,也絕不願承認與民進黨的從屬關係。
獨盟主席張燦鍙則對此「危險關係」另有一套看法。他認為民進黨雖通過台獨黨綱,但受限公職包袱,未必會真的大力推動獨立建國,獨盟可扮演監督的角色,因此將獨盟與民進黨的關係,定位為互補功能。
許多民進黨人認為台灣獨立早已是「公共財」,對獨盟自認是獨立建國的代言人不以為然。新潮流核心人物吳乃仁就略帶不滿地表示,「理想是要經過民眾檢驗的,一天喊三遍沒有用。」
然而在直接接受民眾檢驗的選舉活動中,張燦鍙又聲稱「接受民進黨的主導」,而事實上獨盟也尚無組織力量足以支持自己的候選人,因此獨盟候選人不得不借助民進黨的招牌和組織力量,以求得勝選,資深記者楊憲村笑稱:「拿著綠旗打藍旗,只為綠旗好用。」拒絕承認與民進黨的關係,實際上部分享了民進黨的資源,獨盟與民進黨的關係隨著愈來愈多盟員投入選舉,而益形緊張。
整合力不足
為了在民進黨之外另闢天地,獨盟打出整合群眾運動的口號。張燦鍙津津樂道,獨盟曾將各界捐款五百多萬元,公開分攤給十數個社運團體,認為「足以做個示範,證明獨盟有整合的包容力」。台灣人權促進會主任林美挪卻搖頭:「作風大方離整合能力還差得遠呢。」
對獨盟擺出整合社運的姿態,多位社運領袖表示不解,且平添被整合的威脅感。從事台灣文化運動的陳明仁笑稱,獨盟對台灣社運團體的運作太生疏:「要是能整合就不叫台灣人了。」
獨盟對外關係處處碰壁,內部也在僅僅運作兩年後,就爆發激烈爭議。
以本土盟員為主的改革派認為,獨盟中央逕行修改盟章,制訂主席連選得無限制連任及黨代表和中央委員由全額連記法選舉產生等規定,是為了保障海外回來的原核心人物,因此衍生出「菁英領導或草根領導」的激辯。
張燦鍙不諱言,獨盟在國外一貫採菁英制,遷台初期在坐牢的威脅下,吸納不少「有勇氣現身」的草根群眾,是不得已的作法;如今運作上軌道,「當然回到菁英制」。
改革派成員江蓋世都認為,把海外白色恐怖時代和地廣聯絡不便、成員參與需求較低等客觀環境下,形成的封閉式領導模式搬回台灣,是昧於台灣民主化的現實。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教會成員同時也是獨盟支持者的林建隆也指出,獨盟海外核心篤信理念說服,都忽視台灣基層民眾對民主的認知就是「人人參與,票票等值」,想打入群眾又堅持菁英制,「是牛頭領導馬嘴」。
近日,在獨盟領導核心堅持「革命紀律」下,七位遷台時的主要幹部分別被開除盟籍或停權,引起基層憤慨,認為是「被利用完就踢開」,對領導權的理念之爭因而惡化為內部分裂的危機。
終於回到魂牽夢繫的台灣,準備一圓政治理想的台獨聯盟,卻如同患了水土不服症的老人,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舉步維艱,建國之路是愈行愈顛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