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草莽經理人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3-08-15

瀏覽數 11,200+

草莽經理人
 

本文出自 1993 / 9月號雜誌 第087期遠見雜誌

他們的職位是廠長,客戶暱稱為老闆,台灣式的說法是專業經理人,和外商談合資,他們則搖身變成「中方代表」。

他們管的不是自己的工廠,都總是把「我的廠」掛在嘴邊。

他們是水平差異極大的一毫,有文盲,也有高級工程師;工廠發展與經營績效的好壞,更有天淵之別。

但是,「台灣未來最大的勁敵,必定是這群人裡面,拔尖的那一小部分,」一位台商投資顧問預測:「就算只有千分之一,也有快兩萬人。」

如此警覺的台商並不多,原因是台商交手經驗中的鄉鎮企業廠長,「大部分稱不上專業,」青創會理事長施毓龍認為。但一些南征北討,找鄉鎮企業合資的台商,都偶爾會看到一、兩個管得很「像樣」的廠,「大部分真正厲害、認真的角色,都躲起來默默地做,」生產掌上型電動玩具的台商發現。

閒散的工作氣氛

在大陸人的心目中,鄉鎮企業的廠長「膽大包天,不掛牌理出牌」,為了取得原料、打開銷路,他們可以送紅包、走後門,不顧中央的市場與原料分配計畫,也可以生產偽劣產品,把國家品質標準拋在腦後,甚至有「通天」的本領,一路行賄到中央。

這群多半是農民出身的廠長仍帶著革命的草莽性格。但是,當他們回到工廠的管理崗位,卻有滿腹的牢騷與苦水。

「都是鄉親,不好拉下臉,」常州蓉寧紙廠廠長朱松華分析。同在一個村裡,廠長與職工不是親戚,就是朋友,稍有一點嚴厲處分,就馬上有人來說情。員工偷竊被逮到了,還振振有詞:「這是集體的,我拿的是我的那一份!」員工偷懶更催促不得,因為他們是「拿集體的工資,不是拿你廠長的」。

因此,部分鄉鎮企業閒散的工作氣氛,比吃大鍋飯的國營廠更有過之。然後,工廠便接不到訂單,職工沒活可幹,工作時間外出買菜,回家睡覺。「活不下去了,」上海附近一家電子零件廠的廠長說:「找個外國人來管也許可以救救工廠。」當年這位廠長,靠雙肩挑著產品四處販賣,把廠辦起來,看著才中午就已走空一半的零亂廠房,不禁別過臉去。

以上海為基地,在蘇南幫台商尋覓合適伙伴的昌江企管顧問公司經理賴鴻標分析,多數的鄉鎮企業,都沒有上軌道的管理制度,工廠賺點錢,廠長也不知道怎麼投資,只會大量開支來報銷,上行下效,職工也跟著順手牽羊;等產品過了時,集體企業也就瀕臨解體。

一家台灣的電子公司,和有此遭遇的鄉鎮企業合資之後,立刻把原來的廠長聘為副董事長「供」起來,唯一的任務是和公安局打交道。

另一種管理典範

蘇州城外的台資林通染料化工公司,都是相反的典型。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這家由台方出資二五%,台方股東卻極少在公司露面的企業,從研發到銷售,全數負責的是原任廠長的董事長徐惠通。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工系的徐惠通,有位原來當教授的特別助理,身邊有二十個大學學歷以上的幹部,還辦了一個大陸企業非常罕見的人才培訓中心。

徐惠通和台商合資,「既不缺資金,也不缺技術」,主要是想擺脫國營貿易公司,自己掌握外貿,「接近市場,才能瞭解客戶需要什麼,」他的言談,絕不是鄉鎮企業廠長的典型。

為了自己能掌控外資,徐惠通先花兩年時間到大學進修國貿課程。現在林通化工的染料,八0%外銷,主要市場在品質要求極嚴的日本。

林通化工的物料間,媲美推行全面品管的台灣企業,地上沒有一點污漬與紙屑,兩千種物料像圖書館一樣,記錄詳細,並分門別類地整齊排列。來自宜興的徐惠通沒有人情包袱,貫徹嚴格的管理。新人有試用期,進廠不能達到熟悉每種機器的要求,二年就讓他滾蛋」。這裡的工資比一般水準高四成,獲利率卻比別人高一倍,達二0%。

在城市邊緣的鄉鎮裡,比較容易發掘這類知識分子辦廠的例子。他們歷經文化大革命被鬥成「臭老九」的卑賤歲月,有機會讓他們試試身手、發揮專業,事業企圖心格外旺盛。

無錫市新紡合織廠廠長劉茂生,高中畢業後正逢文革,只得回家種田,他利用電視大學,分別進修了機械、企管、財務會計等課程。一九八五年,他受聘興辦合纖廠,八年間大陸合纖市場暴冷暴熱,隔兩年就要倒閉一批行號。劉茂生迴避鄉鎮企業一窩蜂搶流行的競爭,掌握鼓勵研發的原則,推行類似日本企業提案制度的作法,以高額的效益分成獎金(研發結果在三年內產生利潤或節約成本金額的一五%),帶動生產合理化與新產品開發的效果。

前兩年新紡合纖維推出製造桃皮絨布料的化纖原料,成為當時大陸獨家生產的廠商,這項產品為該廠創下四0%獲利率。「我們的宗旨是,反對鬥爭,鼓勵競爭,」理平頭、穿短褲的劉茂生,也是工廠的共產黨書記,但從頭到尾沒有提到一次黨,也絕口不提共黨教條,倒是興致勃勃地談著台灣的南亞和新光合纖。這家年營收僅約南亞百分之一的合纖廠,如今是當地鄉鎮企業的典範廠,劉茂生信心十足地誇口:「我想,我的廠品

質應該不比他們(南亞、新纖)差。」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水準參差不齊的鄉鎮企業廠長,對前途的期望,也是南轅北轍。有些廠長正苦於工廠無法轉型,他們最大的希望是,「有合適的外商來合資,提高產品檔次,」芙蓉鎮電子元件廠廠長單建洪毫不猶豫地說。正處於順境的廠長,則雄心壯志地想投資服務業,甚至開銀行,「集團企業就得這麼搞,」一位到過日本考察的廠長,舉日本財閥社為例。

而更多的廠長正熱切盼望把工廠股分制建立起來,自己的股權能超過一半。

「以前當廠長的,去作官是高升,現在想去做官不知還剩多少?」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陳樂波笑道。

部分台商對這群人的心情是複雜而糾結的。「程度差的,貪婪、老是出紕漏;程度好的,有被取代的威脅感。」一位台商幹部觀察。

對台商而言,這群大陸新興起的專業經理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必須努力在援手與提間,拿捏最適當的分寸。而兩岸的經貿關係,亦復如此,也同樣正在合作與競爭的兩極之間擺盪,揣摩著投資與風險的平衡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