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市委員會是管理機構,扮演守衛角色,負責控制各會員國、各經濟體是否遵行歐市法律。但是它又有立法提議權,這是很獨特的。
部長會議和議會,在立法方面都有責任,議會必須提出正式的意見,沒有議會的同意,部長會議不可能對某些事做決定。
過去曾有議會否決預算的前例,造成歐市預算到五、六月還沒批准。現在三個機構有一種組織間的協議,審核預算時採取一定的「預算處理程序」及遵守一定的期限。
單一市場的二百八十二條新措施,尚有二0%未納入各國法律,歐市委員會可以對那些會員國施壓,我們會說服各國將歐市規則「翻譯」為各國規則,在一定期限內,若各國仍未實施,委員會可以去盧森堡歐市法庭控告。
朝「北國式」轉變
對去年伯明罕高峰會議中,更多民主、更透明的要求,我們目前正朝兩方面努力。歐市長久以來是採用法國傳統,即所有文件,除非准許印刷,才能對大眾公開,否則都算機密。
但是還有一種北歐(及美國)式的方式,完全相反,除非註明機密文件,所有的事都可以公開。我們現在想改變成這種「北國方式」。
另一方面,我們會努力協調歐市訊息的供應來源。現在,歐市有委員會、部長會議、議會、各國會員等不同的資訊來源,它們各有特色,因此同樣的問題、事件,由不同機構傳達,結果產生不同的資訊,造成市民意識中的混淆。因此我們要協調各機構的自我認同、主要訊息,我們希望提供的是,訊息的精華。
另外一個問題是,大眾和三、四年前不一樣了,他們普遍對政治家質疑,他們要參與、要知道某項決定定案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對於這一點,只有一個方式,就是利用我們在各國的民間機構(環保、消費者、教育團體)組成的網路,直接和人民溝通,傾聽他們的理想、希望及意願,這樣才可確定決定時,有民眾的input,然後再解釋你的決定。這必須是一種不斷交換的過程。
報喜不報憂
去年經過丹麥、法國全民投票所激發的各種辯論,對歐市的未來,非常有幫助。現在所謂的歐市信心危機,就在於我們許下太多承諾,沒有說實話。這並不是說,歐市過去說謊,而是我們只報喜不報憂。而且政治家不夠謙虛,不敢也不願承認某項措施、法律是錯誤的,現在只有誠實的將所有決定的效應、正確地傳達出來,並告訴大家,利多於弊,歐市才能再重拾人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