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黑函,最廉價的砲彈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3-07-15

瀏覽數 32,550+

黑函,最廉價的砲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8月號雜誌 第086期遠見雜誌

大陸上流行這麼一句話:「只要郵票三毛錢,讓你痛苦好幾年。」短短一句順口溜兒,鮮活地給「黑函」下了注腳。

似是而非的言辭、幽暗角落的行徑;採購月、升官季、選舉年、權力鬥爭時,總有人冷不防地被這種最廉價的槍砲彈藥擊傷。

史學家柏楊形容它是「弱勢者的文化」;社評家南方朔稱它源於「中國人的匿名性格」;專欄作家黎建南更直截了當,說它是見不得人好的「紅眼病」。

數千年來,揭人痛處的黑函,既盛行於「奸巧」的政界,也存在於「自命清高」的教育界;既潛藏在威權專制皇朝,也勃興於科技昌明的民主時代;只是種種戲法,各有巧妙不同。

「在封閉、不民主、溝通管道扭曲的社會情境,黑函最容易滋生,」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瞿海源點出,不民主的社會,不平者只好用不民主的方式表達抗議。

內部必定生病了 

話說一千三百年前,唐朝武曌擅權,設銅軌鼓勵告密,任何人收到黑函,她立即派驛馬車,以最速件送達長安。武則天必定親自拆閱,告密者不必負誣告責任。在當時封閉的威權社會,黑函是統治者強化統治基礎的技巧,也是下情上達的方法。

在資訊暢旺的今日,也許黑函的效用不大,但都氾濫依舊。有人因此認為現在社會大環境仍在開放與閉鎖之間遊走,也有人相信一個地方黑函猖獗,顯示內部必定生了病。尤其是組織老舊的機構。

國民黨營的中國電視公司裡,多年來就一直流傳著署名「清道夫」的黑函。只要「清道夫」心情鬱悶,總愛開講一番。有時在廁所貼大字報,有時隨著收發文,傳透公司每個角落;或工整的電腦打字,或字跡潦亂的手寫信函;時而說某經理「蠢材走狗」,時而道某副理「長舌之婦」……。「清道夫」且自喻孔子作春秋,是忠黨愛國的中堅分子。

「公司「閒人」太多了!」一位員工歸咎於他們是老化的黨營事業。她細數著黨營機構的弊病;當人事出缺,由黨部的「空降部隊」填補,基層員工往往缺乏攀升管道,加上媒體屬高度專業,空降部隊往往專業素養不足,黨棍充斥,官僚令人反感……,因此沒事做的只好成天寫黑函告狀,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成立三十餘年的華航、四十四年歷史的中油、六十八歲的中央社……,黑函氾濫,幾成他們的企業文化。員工不滿,非投訴最高主管即提供資料給立委。「這些企業正式溝通管道不足,勞資之間只好靠非正式傳播洩憤,」政大新聞系教授彭芸以傳播的角度分析。

組織一旦僵化,人事異動常常是黑函的引爆點。

眾多僧人分一杯羹,有了競爭,就有人欲將對手除之而後快。尤其「升官」者,更是惹人眼紅。

彭芸兩年前應交大聘為傳播科技研究所所長,消息才傳開,她立即遭黑函攻訂。事後朋友反而恭喜她:「要當偉人,都要經過黑函的歷練。」

惡質競爭的產物 

另一種惡質競爭下的產物,是選舉黑函。

二屆立委才履行完上任後的第一個會期,兩黨縣市長提名接踵而至。黑函永遠隨政治人物起舞,不論是密告、誹謗、還是恐嚇,在講究派系及金錢的選舉文化裡,總能發展出另一套「黑函文化」。

曾任國民黨工的黎建南觀察選舉多年,發現選舉最後一份傳單「往往是黑函」,去年立委選舉,名噪一時的「美美事件」,使立委劉文慶急於召開記者會撇清,事發當時,已是選前三天。警方也在最後一天,在屏東當場逮獲正散發黑函的立委曾永權助選員。

黎建南觀察,「樁腳」也常利用黑函賺取意外之財。當某候選人遭黑函攻擊,樁腳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是黑函害了你,不是我們腿不勤。」事實上預備賄選的錢,早已納入樁腳的私囊。

有人遭流彈擊中後,遍體鱗傷,也有人趁此造勢,化負數為正數,去年選舉,立委姚嘉文估計,他共遭八十萬張、十餘種不同黑函攻擊,他因此在彰化發動反黑函大遊行。長長的抗議布條書著「國民黨沒半步,黑函是絕路」,不僅聚集上千名支持者,也使印刷廠不敢再印類似傳單。「要凸顯黑函的不正當性,而不是澄清內容的真實與否,」姚嘉文對他去年採取的策略頗為自豪。

年底縣市長選舉還在提名階段,兩黨的「文宣黑函戰」,卻又如火如荼。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上酒家,隸屬國民黨台北市黨部的「服務月刊社」印製傳單大肆撻伐,指他為「黃色主席」。只是事後文工會主任祝基瀅表示未聞此事,市黨部主委簡漢生推說「要問文工會」,儼然留下一份「無頭黑函」。 

戴方帽的也不見得高明 

不僅政治圈選舉這般惡質,就連知識分子聚的台大校園,一場校長選舉中,也可見黑函挾著耳語,讓人慨嘆:「戴方帽的並不比帶戴斗笠的高明」。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政治氣氛熱騰的今日,固有黑函漫天飛舞,回顧低氣壓籠罩的戒嚴時期,更是一不小心就會被黑函「扣上帽子」。

一位曾任中學訓導主任的專欄作家,在一次訓導會上引用了周恩來的話,不久,黑函從教育廳告到最高當局,說他「為匪宣傳」。事後調出錄音帶,密告者只因他說了「周恩來先生」而非「周匪恩來」。

難道黑函其是中國人的特有文化?

南方朔分析東西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尚武、鼓勵決鬥,「儘管野蠻,但有是非,不躲在暗處」;中國人恰好相反,寫文章喜用筆名,愛攻擊人都不願負責任,有濃厚的「匿名性格」。

尤其知識分子,一旦受挫,在放不下讀書人身段的情況下,幸好手中握有一隻筆,因此「廁所文學」、「筆記小說」大興,而其中總有一股濃濃的窮酸味。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黑函。

宋朝筆記小說裡,王安石是被黑函詆毀最慘烈的一位。王安石推動「新法」,得罪「反改革派」的儒家系統,在不得公開叫罵的情況下,「小讀書人」只好將不滿行諸文字,形容他為「豕」、「拗相公」……,這些筆記小說的作者均「不詳」。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申述,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網絡中,講究「人情法則」,注重「面子工夫」。對某人不滿,又不願當面得罪;訴諸黑函,一方面保住自己顏面,一方面也能使對方顏面受損。黑函正是專毀人名節。

不久前,新聞局曾出現一封冒名「處長夫人」的黑函,指某處長常對女同事性騷擾,與一位女性顧問「愛情輸送」,因此警告所有女職員到處長辦公事洽公,「不要隨便關門,不要吃他隨手給你的任何水果、巧克力」……,儘管瞭解這位處長為人的同仁相信此事純屬誣指濫控,最後還是逼得他走上「提前退休」一途。

政治人物面對黑函,大多練就一身金剛不敗之軀,再多不愁。立委謝長廷一次接獲恐嚇電話(黑函),他告訴對方:「要殺我,你還排名第十六位。」他認為從政的人都要有心理準備:「即使有意外,也要當成車禍。」

沒有防堵之道 

當被黑函拂掠,有人怒火中燒,但不知對誰發火;有人見到署名「內詳」的信封,可以熟練地不拆封就丟到字紙簍;有人部會按捺不住,高聲斥喝:「有種站出來!」

一位政務官不懼遭人誹謗,他豁達地說:「台灣這麼小,你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知道。」

中視節目部副理翟瑞瀝自謂從她「小有職位」後,就一直是被攻擊的目標,一次生氣,兩三次之後就麻痺了。她對這些人不屑、藐視,但也同情他們,「畢竟我還是強者,你是弱者。」

這些弱者可能自詡清高,卻不得志;可能意識型態極強,不容與己見相左;可能累積憤懣,無處宣洩;可能怕事跡敗露,惡人先告狀;也可能護主心切,以示效忠……。

就像蟑螂、鼠輩躲在陰溝裡,人人欲除之,卻無法有防堵之道。處理與不處理之間,永無定論。

有的認為蟑螂、鼠輩,不值得與之對話;有的相信小鬼難纏,一旦澄清就中計;有的高呼,辦公室裡也要有包青天。

然而,當主管收到抨擊某部屬的黑函,他該不該相信?行政院政務委員王昭明認為,如果相信,事情就無法做。而一旦主管要著手調查,引來受害部屬的反應常是:「我這麼賣命替你做事,你竟然不信任我?」「是不是你想請我走路,故意用黑函設計我。」

處理原則,彈性過大 

進退維谷之間,具組織規模的機構主管多半交由「政風室」處理。

掌理政風單位的最高行政機構--法務部政風司,有一套處理原則。法務部政務次長林錫湖表示,如果是檢舉信函,不具名、無具體內容,「得」不予受理;不具名、有具體內容,「應」查證。

只是「原則」彈性過大,全憑主管自由心證。

一位監所戒護科長透露,「得」不予受理表示仍可暗查密訪,若當事人平日表現不佳,正好藉機「讓他走路」;若表現尚佳,「胳臂還是往內彎,下次改進就是了。」

儘管黑函反應了社會的病態現象,它仍然具正面意義。許多弊案的舉發,追本溯源,往往來自黑函。立委陳水扁不諱言,他質詢「三五快砲」、「麥道、台翔合資」、「購武整備孳息」……都因黑函提供消息。畢竟,在未能保證秘密檢舉人安全之前,黑函仍是投訴人自保的唯一途徑。

當各界對黑函無法有應對良方時,是非之間,也許最後仍得靠人心中的那把正義之尺來把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