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見證台灣一百年-新公園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06-15

瀏覽數 17,050+

見證台灣一百年-新公園
 

本文出自 1993 / 7月號雜誌 誰在乎台灣?

有這麼一個地方,傳統和現代握手,歷史和未來交會,卻幾乎已被人遺忘。

暮色中,清代的古董火車頭靜躺在西北角,和東側整日轟隆作響的捷運工地遙相對望;老先生的算命地攤在背後五十幾層高樓逼視下,更顯蒼涼;兩座牌坊、六座銅像外,七層樓高的二二八紀念碑將在兩年內矗立……。

這裡是走過百年台灣近代史的新公園。

白天的新公園冷清而家常。綠蔭角落,三兩老人閒坐,有人撕麵包餵魚、有人把麻雀餵得肥壯;蹺家、蹺課青少年遊盪累了,找張椅子歇歇腳;午間,附近上班族到這裡走走,外籍勞工席地而睡;舒緩近停滯的空氣中,偶爾傳出幼兒的稚言笑語……,就像任何一座公園的放大或縮影。

慾望和不安卻騷動著夜晚的新公園。靠台大醫院的翠亨閣、四角亭裡、水池畔、路燈下,處處可見孤寂的靈魂睜大熾熱雙眼佇候,他們既是獵人,也是獵物,他們是白先勇筆下的「孽子」,到新公園尋找相濡以沫的溫暖。

但是,對大多數的台北人而言,新公園已是沒落中的空間。

反映文化性格

從一個「國家級」公園到一步步被遺忘,新公園變遷的面貌忠實反映出台灣近一世紀的政治、社會心情,甚至台灣的文化性格。

回溯一八九九年,日本統治台灣五年後,志得意滿的殖民政府決定在總督府(今總統府)、火車站、台北賓館、中山堂等重要建築林立的政經中心地帶,闢建歐式架構的「台北公園」;由於比第一座圓山公園遲建三年,日本人習慣叫它「新公園」。

「等於是日本人的後花園,誇耀統治者的優越感,」研究台灣史的作家莊永明指出。

但擁有露天音樂台、運動場、花壇噴泉、兒童遊樂場、洋式座椅……,「時髦」的新公園原型很快被推廣到全省各大城市,包括基隆、新竹、彰化、台南……。

台灣光復、國府遷台初期,新公園跨進黃金時代。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三十歲以上的人都還記得,到新公園郊遊曾是令人興奮又期盼的盛事一樁。每到假日,台北市民和中部遊客總把博物館和新公園擠得摩肩接踵;當時在露天音樂台舉辦的元宵燈謎晚會、老歌演唱會、古典音樂會,全國矚目;而它東側的大運動場既是小學生的棒球場,也經常辦商展,泰國、日本的馬戲團更曾長期駐紮。

在那個「母忘在莒」的年代,新公園的空間卻一點一滴被政治入侵。

民國四0年代,陳納德將軍銅像出現在西南角的兒童遊樂場,俯視幼兒嬉戲。民國五0年代,台北市長高玉樹在原來的運動場上大興土木,興建五座中式的亭台樓閣。居中是三層高、紀念 國父的翠亨閣,四角分建紀念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雅堂的涼亭,祀立他們的半身銅像。

從景觀角度看,新公園「豐富」而又「包容」。歐洲式庭園架構,搭配中國式種得滿滿、不加修剪的熱帶林木;露天音樂廣場和中式亭台樓閣並立;既有孔子像,也有洋將軍像。一位建築師認為,新公園正具體而微地展現戰後台灣的文化面貌,「什麼都可以放,要什麼有什麼,你可以說它很寬容,也可以說它沒有主體性。」

進入六0、七0年代,國父紀念館、青年公園、中正紀念堂等更具規畫性的公共空間相繼崛起,新公園的黯淡與沒落幾乎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新進入歷史

只不過,歷史又再一次向新公園敲門。

希望如設置在白宮附近國會廣場的美國越戰紀念碑,成為每天幾千人憑弔、療傷止痛的聖殿,二二八建碑委員會在今年擇定新公園中心點--鐘樓附近,興建紀念碑。

二二八關懷聯合會執行長蘇南洲指出,新公園位於台北市中心,離火車站近,又是未來捷運出口站,人潮將自然聚集。更重要的是,它周圍許多歷史建築物如行政院、博物館、中山堂、台大醫院……,「都直接和二二八事件相關,不論就歷史意向和空間的開放性來看,新公園都是最佳建碑地點,」他說。

可以預見,當捷運通車、二十公尺高的二二八紀念碑完工,新公園現有的面貌、生態將受劇烈衝擊,甚至完全改觀。捷運代表的現代化,二二八紀念碑象徵的撫平傷痕、重新融合台灣社會心靈,影響的又何止是新公園的未來?台灣現階段能否安渡政經轉型的陣痛,關鍵盡繫於此。

畢竟,承載台灣近代百年擾攘的新公園已太擁擠,再也容納不下任何政治性的紀念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