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開始工業革命以後,我們的地球開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擾,雖然在《斯德哥爾摩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等協議限制下,許多汙染或多或少受到了國際力約束,但在智慧型時代揭開序幕、科技產品流行當道的這個社會,新型態的破壞正一點一滴的侵擾大自然,方便、快速的時代流行下,背後隱含的,是你所不知的嚴重危機。
班加羅爾(Bengaluru)是印度第3大城,人口約有850萬,在印度1950年代獨立後,該城就被列為重工業發展中心,近10年更普遍吸引高科技公司進駐,有「印度矽谷」的美名,地位相當於台灣的竹科。
在這兒,有許多IT產業公司,負責生產高科技產品的零件,用以供應蘋果(Apple)、三星(Samsung)等大廠,專業的技術和精良的品質,讓班加羅爾的代工普遍受到好評,但在這光環背後,其實是滿滿的黑暗。
《City Lab》報導,在一間科技公司上班的Debasish Ghosh,因為忍無可忍終年嚴重的水汙染,決定拍下一系列照片,引發世人關注。
在照片中,班加羅爾的河道根本不能稱之為河,反而是一連串髒汙、噁心,又充滿有毒化學物質的泡沫,這些泡沫瀰漫水面,在風的吹拂下飄散至路面,不僅畫面詭異,河川內的生物,可能早已被毒害殆盡。
據了解,這是生產晶元、矽晶圓等半導體科技材料等產生的廢棄物,因為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河川所導致。
Ghosh說,這些泡沫讓人車難以行走,因為阻礙的視線已嚴重到超過一台車的高度,行人更是可憐,除了必須忍受惡臭,還得小心翼翼不讓泡沫濆濺在皮膚上,否則會引起令人發癢的紅疹。此外,還有人因為惡臭,感到頭暈、嘔吐的不適症狀。
水汙染會形成泡沫的主因,在於化學物質接觸到水後的效應與變化,這些泡沫中的成份大多為石油、油脂與清潔劑等化學有毒物質,燃點很低,並且極易蔓延,小小的菸蒂都有可能讓河面成火海。
曾經,就有發生印度民眾站在橋面,而被大量泡沫燃火灼傷的狀況。
印度當局現在的做法,是以強力水柱大量往河川、湖泊中灌水,目的在於直接衝破泡沫,讓泡沫與水融合消去,避免擴散至路面而影響交通。
但可悲的是,這樣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有毒物質還是存在於水中。因此,黑暗、汙濁、死寂、臭氣薰天成了班加羅爾河川的代名詞,科技的代價令人不寒而慄。
你可能難以想像,在20多年前,班加羅爾的湖還能見到候鳥遷徙停留,充滿生機與大自然的美麗,不過,如果當局再不有效的抑制汙染源,而僅是為了賺錢罔顧環境污染傷害,班加羅爾勢必永遠找不回以前的光彩。
同時間,再把鏡頭拉至內蒙古包頭,科技汙染正也讓此地付出代價。
包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源頭」,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一大推手。
今年4月,英國《BBC》記者實地造訪包頭的金屬提煉工廠,主要業務包含精練液晶觸控面板重要的材料氧化鈰,以及可應用於雷射器材、染色玻璃、耳機、硬碟的元素釹。這些稀土大多廣泛應用於螢光體、磁石、催化劑與超導材料中。
事實上,稀土元素大多以不同的比例分部於一大塊礦石中,要將特定的元素精確的從礦石中萃取,必須使用大量的硫酸與硝酸將礦石分解,這導致有毒廢物成了稀土開發下最嚴重的環境汙染代價。
在包頭稀土工廠周邊有座湖,稱「尾礦庫」,在重工業開始發展以前,此地原本是風光明媚的農田,但現因應稀土礦業發產成為一座「水壩」。湖岸邊與水底下盡是密密麻麻的管線──黑色、濃稠、帶有嚴重臭味的泥水就不斷的注入其中,這全都是毒物。根據調查,水中土壤輻射含量居然超過標準值3倍。
也正是因為如此惡劣的環境,此地有如死城,不斷排放的廢氣與晦暗的天色讓這兒槁木死灰,毫無生機、不宜居住,連原本駐守在此的軍隊也裁撤。依據當地的汙染程度,就算勒令停工,恐怕永遠也再也無法修復回大自然原本的模樣。
班加羅爾與包頭就是最活生生的例證,如果人類再不反思,大自然的反撲只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