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告別閉鎖,邁向世界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3-05-15

瀏覽數 16,450+

告別閉鎖,邁向世界
 

本文出自 1993 / 6月號雜誌 第084期遠見雜誌

四月初春,美、俄高峰會議所在地--溫哥華好像一個大花園,櫻花季剛過,鬱金香、水仙登場。加拿大人自豪地說,高峰會議之所以選在溫哥華,是因為溫哥華市內的史丹利公園是全世界最佳慢跑去處。

溫哥華一向有加拿大「安樂鄉」(lotus land)美譽。事實上,加拿大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生活品質高、山光水色、公共設施便捷,加上鼓勵多元文化發展,整個加拿大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安樂鄉。

但是,高峰會議的同期,加拿大最熱門話題竟是失業、企業裁員、倒閉等壞消息,媒體紛紛巨幅報導政府財政赤字,連財政狀況堪稱模範生的英屬哥倫比亞省,也在四月初宣布消費稅增加一個百分點,下半年開始徵收機場稅。

在法語區第一大城蒙特婁,資深記者馬斯柯說,「魁北克人最關心的話題是失業、窮人愈來愈多,政治議題已經變成次要。」

在工業重鎮多倫多,談起失業問題,每個人都不相讓地說:「我們的失業問題才是最嚴重的。」並都能隨口說出過去三年,多倫多已經喪失九萬個工作。

從一九八九年開始,加拿大流失了四十萬個工作機會。

競爭力疲態百露

加拿大的心情以藍色為基調,空氣中流動著焦慮及對未來濃厚的不確定感,對政治人物則是嫌惡和不信任。主政多年的總理慕隆尼聲望滑落到只剩一五%,年內執政黨要選新黨魁、新總理,但是加拿大人茶餘飯後又丟出一個問號:下一個會比這個好嗎?

安樂鄉難道從此變成失樂園?

一九九0年起全球經濟景氣衰退,工業國家紛紛受挫,加拿大都是受創最重的,失業率超過一一%,在工業國家中高居第一(美國只有七%)

民間智庫「加拿大會議」(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副總裁瑞吾分析,九0、九一年的不景氣和八0年代初期的不景氣不同,上一次是單純的景氣循環,因此大跌後很快回升。這一次則是因為世界競爭的本質走向全球競爭,仍在調整中的加拿大經濟顯得格外脆弱。

其實,加拿大的競爭力十年來早已疲態百露。

一九七九到九0年間,加拿大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在世界經濟高峰會議七個會員國(G-7)中僅次於日本。

但同期間,加拿大生產力為0.一%負成長,在七國中表現最差;研究發展的投資只比義大利略高;政府赤字上揚,在G-7中高居第二位。

貧窮是另一個現實。

加拿大反貧窮組織副執行長杜門則指出,加拿大有四百二十萬窮人,也就是說,每一百個加拿大人就有十六個窮人。

在多倫多高樓櫛比的商業區,下班時分,可以見到單親媽媽舉牌自述窘況,乞求路人伸出援手。欺身而來、伸手要銅板的蹺家少年、流浪漢更是尋常可見,此情此景加拿大人和外來人一樣心驚。

反貧窮組織還預計,由於社會、經濟結構轉變,淪入「貧窮類」的加拿大人將有增無減。

美國哈佛企管學院教授波特對加拿大的窘況的評論一針見血,他說:「加拿大正從自在孤絕的舊經濟秩序,過渡到全球競爭的新秩序。」

波特分析,在舊的經濟秩序中,加拿大天然資源充沛,加拿大政府「傾向於管理既有的財富,而不是積極投資創造新的財富。」

孤絕於國際競爭

傳統上,政府實施高關稅保護,為企業創造高利潤環境,也積極建立便捷的公共設施,以及「從搖籃到墳墓」全包的社會福利制度,因此加拿大的繁榮基本上是孤絕於國際競爭的結果。影響所及,企業、個人也普遍養成向內看的態度。

到去年止,加拿大出口中仍有三分之一是未加工或是半成品的自然資源,附加價值不高。

但是當貿易和投資走向全球化,科技日新月異,再加上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預計一九九四年元月正式生效)陸續底定,外來的衝擊正撕裂加拿大原有的生活態度和競爭步調。

加拿大的國民所得有三成來自貿易,其中七五%是和美國作生意,美加貿易又有七成是美國母公司與加拿大子公司之間的貿易,蒙特婁大學教授斯拉特孟就說:「加拿大是開放經濟,但是只向南、向美國看。」

但是從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談判開始,加拿大政府卻展現競爭的企圖心,在全球競爭趨勢之下,推動企業轉型。

加拿大參與對美貿易談判的外交部官員分析,美國的貿易政策,如推動美加協定、北美協定等,基本上都是企圖使美國成為各種貿易區的交集,使美國成為全世界投資的重心,在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加拿大自然也非加入不可。

美加自由貿易協定自一九八九年生效,外有全球不景氣,內有結構轉型,加拿大經濟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許多人便將箭頭直指政府不應該加入。

「政府並不擅於挑選贏家,但是失敗的人總是會以政府為箭靶,」外交及貿易部官員只能表示無奈。

多倫多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魏伯曼則指出,美加協定是加拿大產業反省的好機會,生效的時辰不佳不是協定的錯,他說:「那時正好加幣升值、利率攀高,對加拿大比較不利,問題是,你不能選擇時機。」

渥太華大學貿易政策與法規研究中心主任史密斯分析,美加協定自一九八九年生效,當時加元升值,不利加拿大競爭,但是生效三年以來,反倒是加拿大產品在美國的比重提高,足見美加協定對加拿大利多於弊,加拿大可以競爭。

競爭下也有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仍有些加拿大企業靠著自動化、國際化、加強研發、清楚的市場策略、引進嶄新的經營理念,在不景氣中迎向挑戰,向舊秩序告別。

加拿大會議分析,在各式自動化器械輔助下,加拿大的資源產業,如伐木、採礦、冶鍊業的生產力都大幅提高,如今讓人擔心的,反是因自動化損失的工作機會。例如加拿大西部的伐木業因為自動化,生產力提高一倍,但是失業率也高達二五%。

在不景氣中迎向挑戰

國際化是競爭力的代名詞。有些成功的公司一開始就以全球為市場。世界知名的CAE電子以製造模擬飛行器(flight simulator)為主,第一台機器是賣給瑞士航空;專長製造中、小型飛機的加拿大航空第一台五十人座區域噴射客機的客戶是德國公司;生產衛星地面站的麥克唐納.杜懷勒公司四分之三的營業額都來自出口。

CAE的研發費用高達營業額的二0%,而且步步為營。去年初才宣布推出自己研發的模擬飛行器視覺系統(從模擬器的前窗顯示各地機場狀況,以提高訓練飛行員的成效),一年內市場占有率就從零成長到一五%,產品價格從一台四百萬加元跌到三百萬。但在推出前,研究部門已經研究了五年。

CAE公關部主任指出,「CAE有如街角的新孩子,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有最好的科技、最好的價錢。」

加拿大航空的母公司Bombardier,五十年前從製造雪地用車起家,逐漸轉入捷運器械製造(蒙特婁和波士頓市的捷運系統都由它承包),近幾年轉向航空發展,集團年營業額已超過六百億加元,但是專攻中、小飛機市場,市場經理桂維爾表示,「沒有什麼都做的企圖。」

國際化也反應在人力資源上。

麥克唐納.杜懷勒公司在衛星地圖處理技術上世界領先,美國太空梭手臂的軟體就是他們的產品,公司總部只有六百五十名員工,可以說四十多種語言。

西加拿大區資深市場經理坎博言談間絲毫不掩飾他對公司強烈的認同,他說:「我們的公司是智慧信託公司(brain trust company)」,因為杜懷勒有八成員工大學畢業,一般只要四成員工大學畢業就符合智慧信託公司的標準。

傳統產業面臨轉型

傳統產業需要嶄新的觀念來面對轉型。

安大略電力公司負責供電給安大略省,近年大力發展核能發電,卻使公司債台高築,一年利息就達三十五億加幣,電價三年來至少上漲兩成。省政府、用戶、環保團體都愈來愈失去耐性。

去年十二月,省長請出九二年地球高峰會議的組織人、世界級的環保領袖史壯(Maurice Strong)出任董事長,史壯已宣布要實行「二十一世紀行動綱領」(Agenda 21),人事要精簡五分之一,並使電價成本控制在目前水準。他一上任就坦白指出「安大略電力有嚴重危機」,為了化解危機,連私營化也在考慮中。

理論上,賣愈多電就愈賺錢,但是安大略電力部和客戶一起節電,短期內公司損失收入,長期卻可以省下建廠成本。公共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說:「省一塊錢就是賺一塊錢。」

加拿大西部林木蔥蔥,毗鄰洛磯山脈,一直是林產品的大本營,四年前日本投資豪森紙漿廠(Howe Sound),當西方遇上東方,日本人對品質的要求傳達得清清楚楚。年輕的接待員特別說明,工作流程必須精準,她舉例說,包裝上的條碼黏得歪七扭八,客戶不會滿意。

組織戰也開鑼。

加拿大魁北克省花了一年半時間對省內重要產業進行研究,發現魁北克有五個產業群(cluster)具競爭力。投資促進部主任焦田說,現在已經不是打個人戰的時代,要用集體努力打組織戰,而產業群研究提供了瞭解自己優劣勢的工具,可以引導投資。

環境經濟顧問公司總裁蓋倫指出,加拿大環境工業很強,如環境工業已經是安大略的第三大產業,但是因為多是中小企業,要出口一定要組成產業群,打組織戰,才有競爭力,否則不能給客戶提供整套解決方案。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蒙特婁大學教授普洛指出,全球競爭時代,國家疆界式微,經濟滲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不同地區找到伙伴、結盟。例如歐洲正在發展城市聯盟,參與的各方可以互通有無,又可以在各自區城內發展,他估計在這方面加拿大落後歐洲四到五年,應該是產業可以努力的方向。

勞資關係也開始改善。

投資加拿大(Investment Canada)亞洲區經理姚亨利說,近幾年工會和資方議定的工資上漲率都未超過三%,也是近年低通膨的主因。

問題不在錢,在社會問題

問題是工作機會愈來愈少。

儘管景氣復甦,但是因自動化、產業結構轉型失去的工作,再也不會回來。專家預測,西元二千年前,加拿大的失業率很難降到九%以下,如果不妥善解泱,將給社會安定埋下引爆的因子,社會壓力升高。

多倫多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魏伯曼就提出警告:「資訊社會真的來了。」人力資源規畫和訓練是資訊社會的重要課題。

但長期以來,學習就是加拿大的弱點。波特批評加拿大的企業文化重視員工待遇,卻不投資員工訓練。高中輟學率高達三0%,功能性文盲高達二四%。

美國學者波特批評,過度依賴社會制度,會產生「反生產力」。如何鼓勵學習?

加拿大社會政策及健康福利部主任蔡斯曼的構想是,面對失業問題,政府應該把社會福利和人力資源規畫、訓練結合為一體運用,把社會資源從社會福利轉向訓練人才,但是什麼人才能符合未來需要?當工作機會和住所不同,能否移民、如何移民?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爭議話題,要等選舉後才能談。

更嚴重的是,蔡斯曼指出,「加拿大現在的問題不是錢,而是社會問題,因為大家對政府失去信心」,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有很強的疏離感,地方都認為社會福利是「渥太華的計畫」」。

「社會福利的問題永遠是「給多少?還要再多給多少?」」身為聯邦對社會福利制度的規畫人員,蔡斯曼也有很深的無力感。

歷史因素使加拿大的經濟發展走上特殊的路子。建國一百二十五年以來,由於土地廣、自然環境惡劣,加上強鄰美國在伺,加拿大發展出一套社會主義濃厚的社經制度,強調公平、均富和生活品質,政府扮演父權、抵禦外患的角色,加拿大的社經發展至此,可說無法論功過,也無關是非,「只能說是歷史創造的奇蹟,」社會政策及健康福利部主任蔡斯曼說。

尋找「加拿大式」的答案

為了提高競爭力,產生共識,聯邦政府發起全國性活動,在各地公開討論,讓政府、業界、草根團體廣泛對話,建議加強終身學習觀念、勞工和資方應有和諧關係、成立品質機構等,結論報告指出,更重要的是加拿大人要改變態度,願意與人競賽。

自去年下半年起,低通膨、低利率、低加幣,都是加拿大經濟復甦的有利條件,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的經濟預測也指出,加拿大經濟在今、明年會有較佳表現;九四年,國內生產毛額實質成長率可能高居G-7之冠,加拿大似乎走出正確的方向。

經濟不景氣已經過去,結構調整卻才剛剛開始。

從長遠看,加拿大調整經濟結構、走向新秩序的同時,整個社會、文化都可能受到影響。

如政府結構可能走向地方意識抬頭,經濟利益將成為對內、對外政策重要的主導力量。

而社會福利政策面臨修正,會不會使加拿大人自傲的社會正義褪色?加拿大人是否一定要犧牲自己的特色,以適應今後的挑戰?還是能再次用「加拿大方式」找出獨特的答案?

一個加拿大人看美國

史密斯 渥太華大學貿易政策及法規中心主任

美國柯林頓總統的經貿政策有的令人鼓舞,有的令人擔心。

好的一面是,如果美國能成功削減預算赤字,三、四年後美國的貿易赤字可望有所改善,利率也會降低,這種情況下,政府壓力會比較小,預料美國會比較鼓勵自由貿易,降低保護。

柯林頓政府同時傾向自由貿易和社會主義,預料貿易政策上的考慮會愈來愈高於政治政策。而且美國會繼續用貿易糾紛當作談判工具,促使談判對手國提升人權、民主和環保要求。

但是從壞的一面來看,美國對日本和中國大陸的貿易壓力可能會升高,其次,柯林頓政府也很可能運用三0一條款施壓,「三0一」就好像美國手中有核子武器一樣有威力,這對亞洲國家來說,可是天大的壞消息。

和美國前兩任總統相比,雷根和布希政府談的是自由貿易,做的是管理貿易(managed trade),柯林頓政府談的是管理貿易,做的是什麼,還有待觀察。

(何亞威採訪整理)

開放才能競爭

斯拉特孟 蒙特婁大學教授

雖然大家都說未來是太平洋的世紀,但是太平洋世紀純粹是經濟的結合,不像過去大西洋世紀兼是文化和經濟的結合,而且太平洋世紀真正的經濟成長是在東亞,而不是跨太平洋兩岸。加拿大應該想法子在太平洋區內扮演積極的角色。

未來該向那裡看?

過去,東方有人力、善於學習,西方有資金、技術和熟練的勞工,雙方可以合作,現在東方也有資金、技術,而且有熟練的勞工,所以未來資金流向那裡是關鍵。

加拿大現在是同南、向美國看,未來要向西看,還是向東看?

加拿大的問題是加拿大一直是向內看,注意國內事務,不知道世界變化得有多快(美國也是,但是美國從石油危機後開始向外發展)。反觀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歐洲國家,卻有向外看的傳統,而且因為有過戰亂,知道一起努力重建家園。加拿大沒什麼受苦的經驗,也沒有過內戰,所以加拿大人不能體認集體努力的重要,也很難形成政策。

加拿大還在猜疑不決,例如到底要鼓勵自由企業,還是要社會福利?要靠移民增加勞動力,還是先保障加拿大人自己的工作?要完全開放,還是不要?加拿大需要的是遠見。

雖然加拿大國內對總理慕隆尼評價不高,但是十年來,他努力把加拿大拉進開放的世界,因為必須有開放的環境,才會有競爭力。有些加拿大公司有競爭力,正是因為他們相信應該開放。

加拿大現在是在為過去沒有競爭力付代價。未來加拿大最大的挑戰是失業、產業調整,使得社會壓力升高,對崇尚多元文化的社會,將有很大的衝擊。

(何亞威採訪整理)

中加共創新「錢」途

加拿大雖只位於美國上方,但是長久以來,在中、加沒有外交關係的背景下,台灣和加拿大的心理距離比實際距離遠得多。

一位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的代表畢例,如果在台北做街頭訪問,問路人美國有多少州?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能答對,但如果問加拿大有幾個省?可能十個人只有一個答對。

一九九0年十月,中、加在關係中斷二十年後同意通航、互設代表處,加拿大到台灣的距離大幅縮短。九一、九二年,中加貿易額突破三十億加元(約六百億台幣)。加拿大各類產業代表團絡繹於途,石油、鈾、環保工程、尖端科技、牛肉、蘋果等業者都來台拓展市場。

加拿大駐台北舞事處的功能也逐漸擴大,目前已可以直接簽發簽證。台灣在加拿大現有五千個留學生,為了希望更增加台灣到加拿大的留學生人數,增進彼此的瞭解和合作,加拿大還特別編製留學生手冊。

雙方政治關係也在拓展。今年八月,我國駐加代表處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要遷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辦公。加拿大部長級人物也陸續來台訪問(以私人身分來台),駐外單位並透露,加拿大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副首席代表克拉克已答應訪台。

策略聯盟符合雙方利益

遠東貿易中心駐蒙特婁辦事處主任李桉說:「貿易是低層次的經貿關係,策略聯盟才符合雙方的錢途與前途。」

他指出,台灣人口二千一百萬,加拿大二千七百萬,再怎麼做生意都有限。事實上,台灣有大量生產的技術和管理,又懂貿易,加拿大有科技、自然資源,可以用策略聯盟的方式合作;由加拿大提供技術,台灣生產部分零件或使商業化,市場上由加拿大攻北美市場,台灣做大陸和東南亞市場。

雙方合作的天地還不止是商業機會。前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主任克雷登指出,加拿大有長期和美國談判的經驗,台灣面對美國密集的談判,「沒有國家比加拿大更擅長和美國打交道。」他說,這是台灣可以借助加拿大的地方。

反觀最熱門的市場--中國大陸,加拿大皇家銀行今年已在上海成立分行,吹響加拿大企業進軍中國大陸的號角,台灣也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

台灣在加拿大的投資也在加強。如紡東、東聯與美、日斥資二十億台幣投資的化纖原料廠,正在建廠;四月間,一家不願曝光的台商和魁北克電力研究磯構達成協議,由魁北克電力提供技術,台商在魁北克投資八億台幣生產染料;台糖也已編列一億六千萬元預算,只要立法院通過,就要在溫哥華開創海外養豬事業;而就在五月初,一家大型國營事業的總經理正在加拿大尋找投資機會。

根據加拿大官方統計,一九九0年止,由台灣直接匯入加拿大的投資金額只約五億台幣,照今年發展來看,正是雙方關係大幅開展的一年。

中、加經貿快速拓展,我國住加代表處經濟組長曾康寧信心滿滿地說:「中加只有合作機會,沒有貿易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