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狗人的心底話-獨家民意調查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3-04-15

瀏覽數 14,750+

打狗人的心底話-獨家民意調查
 

本文出自 1993 / 5月號雜誌 第083期遠見雜誌

看慣了高雄政治人物火熱的言論和潑辣的大動作,以及粗放激情的街頭群眾,這份民意調查的結果,可能叫人跌破眼鏡。

比方說,新國民黨連線在高雄受到別處未有的「熱情接待」,鎩羽而歸,不少港都人認為他們咎由自取,「三一四」也展現了高雄人的氣魄。

但根據本刊調查顯示,三一.一%的受訪者認為,肇事者應為「三一四」負起最大責任;高達四四.四%的受訪人贊成或非常贊成新K到高雄發展勢力;而且有四七.八%贊成新K全部四項主張。

政壇人士指出,高雄向來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台獨聲浪比他地高漲,但據本刊調查顯現,對於台灣前途,高達四0.二%的受訪者贊成立即或在適當時機與大陸統一,而贊成立即或在適當時機成立台灣國的僅占一二%,同時有三一.三%贊成維持現狀。

又如,二二八事件傷亡最大的高雄,一直有散不去的冤與怨,但四四.三%的受訪者認為,這次歷史悲劇中,本省和外省同胞都受到傷害,而高過半數認為目前不應再追究二二八的責任。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茂桂分析,對於此類較敏感的政治議題,民眾有可能對電話調查心存疑懼而有所保留。

意見未必轉換成力量

另一可能是,民意測驗雖顯示了意見的集體累積,但「意見」並不表示「行動」,更未必轉換為「力量」。反而是平日檯面上活躍的政治人物或群眾,有組織、有權力,影響力往往超過其人數,甚至產生主導力量,這也正是「沈默多數和激進少數」之別。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台大教授呂亞力則從另一角度指出,地方頭頭或意見領袖,也許自認代表民意,但事實如何,有待進一步探究。

呂亞力舉統獨問題為例,儘管南部「獨」聲隆隆,但高雄是海港,與大陸貿易日益熱絡,民眾或許會覺得「台獨」不合實際。

有趣的是,不同省籍的受訪人,在若干問題上意見有相當的差距。

民意代表究竟代表多少民意?政治人物又與民意相距多遠?這是所有打「民意牌」的人士必須慎思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