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齡醫學,沒有失能才是目標

面對高齡病患 不能只是「看病」

滕淑芬
user

滕淑芬

2015-07-24

瀏覽數 19,850+

高齡醫學,沒有失能才是目標
 

台灣老人一年平均就醫30次,患有慢性病的長者,4成需長期服藥、平均服用4.6種藥物,潛在不當用藥的比例高達六成五,比國外的20~40%,高出許多。

「潛在不當用藥,不是指醫生開錯藥,而是傳統醫學的專科教育,對老人的健康特質認識不足,」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在7月18日的「全球人口高齡化之台日論壇」中指出,老年健康惡化是多重疾病加上身心失能的結果,病程會反反覆覆,長者也會因身體老化、醫療副作用產生很高的不良反應,但醫界往往把疾病、失能狀況分開處理,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對老人病情的減緩幾乎是無效的。

老人的藥物處方很複雜,以感冒藥為例,陳亮恭說,年輕人吃了,可能會有口乾舌燥、昏昏欲睡的症狀;但老人卻可能產生意識混亂、譫妄、急性尿滯留等嚴重副作用,甚至因暈眩無力而發生跌倒、骨折等重大意外。此時醫師若能開立不影響大腦功能的抗組織胺藥,就可減少這些意外風險。

再以老人最常住院的病因——肺炎來說,有沒有失智症的診斷,對老人的病情影響很大。

陳亮恭說,失智長者門診是看神經科,肺炎住院則多由胸腔科或內科醫師負責,但有不少醫生從頭到尾都不知道住院的老人患有失智症,導致失智老人住院的死亡率比沒有失智者高出1.5倍。

陳亮恭形容,失智症就像積木組合,患者罹患多種疾病,但並不是把一個個積木(疾病)拆解就能痊癒,高齡失智者往往有身體、心理、情緒等多重病因,大腦功能又已退化,一旦生病住院,很多看不出患者有失智症的醫師就會開立安眠、抗焦慮、抗憂鬱等藥物,但過多的精神藥物反而會讓患者的精神更加混亂、昏昏欲睡,臥床時間也會拉長,不利患者的病情。

陳亮恭估計,對高齡患者潛在的不當用藥,至少會增加五成以上的住院風險,這些增加的住院費院,保守估計一年約有140億元。

「老人健康絕不是把某一個病治好,人就會好,」陳亮恭說,高齡者除了疾病表現特殊,罹患多重慢性病、身心功能退化,也因家庭照顧能力日漸不足,健康狀況更形惡化,這些基本上都不是「看病」可以解決的。

例如,很多長者因骨質疏鬆而跌到,造成骨折,但醫師只管做好骨折手術,卻不追究老人跌倒的原因,以致出院後三個月,來做一次復建的老人比例只有17%,專科醫師既沒有開立骨鬆的藥,也沒有要求長者來復健,多補充蛋白質、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這些老人回家後再跌倒的機率還是很高。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他強調,高齡醫學必須改變傳統醫療只治病的目標,更重視長期照顧、復健的成果,把儘量不讓老人失能當成照顧的目標;而完整的照顧計畫,須納入疾病、生活、飲食、運動、藥物等周全的考量,才能因應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