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推手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3-02-15

瀏覽數 12,450+

推手
 

本文出自 1993 / 3月號雜誌 第081期遠見雜誌

TIME時代雜誌

「我們最討厭被人家批評說是在宣傳美國政府的意見。我們跟政府沒有任何關係,甚至不代表美國人的想法。我們只是一群人,每天觀察世界上所發生的事,照著我們的體會來做判斷。」當被訪客問到時代雜誌的立場時,國際新聞副主編荷西.佛洛略顯激動地說明。

每周在全球賣出五百萬份,閱讀率高達兩千三百萬人的「時代雜誌」,說它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雜誌,或許並不為過。

一九八二年菲律賓舉行總統大選,阿奎諾夫人是當時時代雜誌的熱門人物,幾乎每周出現在國際版上,最終她在人民革命下,當選總統。類似的效果發生在韓國。時代雜誌上,學生如火如荼抗議全斗煥的照片,終於促使全氏下台。

時代雜誌的影響力,國際版助理編輯姜敬寬平和地做了註腳:「我們絕對沒有意思要鼓動菲律賓革命,但是我們給了她在馬可仕控制下,菲律賓媒體所沒有給她的文宣機會,讓當地人民知道這些事情的重要性,或許這造成了一些影響。」

扎實的資源和敬業精神

時代雜誌的公信力靠扎實的資源和敬業精神塑造起來。

在紐約市洛克斐勒廣場背後的第六街上,一棟不起眼的灰白色高樓,一樓門楣上有不銹鋼打造的幾個小字--TIME & LIFE BUILDING ,標示出全世界最大的傳播王國「時代華納公司」的總部所在。每個星期一,時代雜誌就從這棟大樓裡,輸送到世界各地。

星期三的時代雜誌辦公室,寂靜中帶點緊張,這是截稿的前一天。攝影主編蜜雪兒.史蒂文森埋在成堆的照片裡,「時代雜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從上千張照片裡挑出來的。」抬起頭來,她告訴訪客。世界各地的特約攝影將照片寄來,常常離上機印刷只有幾個小時。

正是美軍開赴索馬利亞之際,美編部門的繪圖主任保羅.普利斯指著電腦顯示幕上的非洲地圖說:「所有的繪圖現在都用電腦做,要快又精確,隨時根據最新發展添加飛機、軍艦。」

每一個編輯的桌上都有一台電腦,可以查知世界上最新發生的事,也可以寫稿。每一篇稿子要經過十一道審閱、過濾、查證的過程。在時代雜誌已工作二十五年的姜敬寬承認,錯誤仍然難免,但受到無謂指責的時候更多。他娓娓道出當年一段軼事。

多年前,時代雜誌寫了一篇蔣介石的特別報導,內容引起蔣夫人的不滿,寫了一封長達十頁的「更正函」,並且動用了一切管道,向時代雜誌施壓,要求全文刊出;姜敬寬仍是不慍不火、微笑說:「當然時代不會照做啦。」

時代雜誌並非全然不理會外界的批評,佛洛承認時代的報導中會有記者個人的判斷,「因此我們吸收來自世界各國的編輯,駐外記者則盡可能找熟悉當地文化的專業人員,希望縮小文化差距。」

或許是無意,但是美國人所相信的民主、自由、制衡的價值觀,卻隨著每星期一寄出的時代雜誌,傳遍世界各個角落。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VOA美國之音

「葉爾欽到北京訪問的情況怎麼樣?那一位報告一下。」

「記得!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十一點,要播報台灣選舉的情形。」

「台灣會派誰來參加柯林頓的就職典禮?」

這是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午十一時,在華府美國之音中文部主任的辦公室裡,八位編輯正在討論準備播出的內容。

設備簡單的辦公室外,一條長廊兩邊隔著一間間小小的播音室。一位身穿印度紗龍的女子和一位頭纏白布巾的男士,正在專心讀稿。

每天從這裡,美國之音用四十八種語言,向全世界所有國家播放新聞或音樂、短劇。僅僅以中文部來說,以播音效果所及區域,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澳洲……等地,

如果有三%的人收聽,就有一千七百萬聽眾;每個月的聽眾來信總有六百封以上。

「對開放的社會,美國之音只是許多資訊來源的一種;對封閉的社會,美國之音也許是唯一能讓他們知道外面世界,甚至是他們自己內部事情的來源。」說話速度如連珠砲的中文部主任丹.史瑞尼說。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共強烈譴責美國之音煽動暴亂。亞太部副主任周長可搖頭無奈地說:「我們只不過把北京發生的事,據實播報出來。不過本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民眾,現在知道了,而且有了反應,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確實有影響。」

雖然中共從此開始干擾美國之音的播音,但是聽的人卻愈來愈多。有些人只是為了學英文,但有些人卻真是為了瞭解外界的真象。良心作家王若望到美國之音參觀時,他的妻子興奮地指認每個播音員的聲音,原來她多年來不但收聽,還將內容記下來保存起來,對這些播報員熟悉如同家人。

總有存在的理由

從今年起,美國之音可能跟大陸的廣播電台合作,由其製作好節目,用衛星傳送到當地,直接播出。

「不過內容純粹是經濟、文化、健康等與政治無關。」史瑞克指出。

自一九七六年福特總統任內設立美國之音以來,世界改變了許多,美國之音也隨之改變。過去收聽情況熱烈的蘇聯和東歐地區,現在自己有了多元開放的媒體,聽眾漸漸減少,需要的內容也變了。「他們不要再聽自己國內的事了,而是要聽美國資本主義成功的經驗。」負責聽眾調查研究的.吉姆,伊利特指出。

會不會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有封閉的國家,也不再需要美國之音?伊利特不這麼樂觀,「有的地方在開放,有的地方在關閉,總有一些獨裁者存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