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是次要的事,對亞洲的外交政策更是次要中的次要。」美國國會圖書館研究部門主任羅伯 沙特坦率地指出。
比起種族殘殺的南斯拉夫、戰爭一觸即發的中東,亞洲確實沒有什麼燃眉的危機;如果說有,就是亞洲各國無不在憂慮:美軍是否真會因柯林頓的裁軍計畫而大幅撤軍?柯林頓所謂的「貿易外交」,會是真正的公平競爭,抑或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偽裝?所謂的「民主外交」會推動到什麼程度?
熟悉東亞外交情勢的專家,多半認為即使撤軍,幅度也不會很大:「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在亞洲的駐軍本來就不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賽利格.哈里森指出。
促進亞洲安全體系
南韓反對黨領袖金大中在去年十月二十日,公布了一封柯林頓寫給它的私人信函,信中保證駐韓美軍將維持現況。「遠東經濟評論」認為美軍如自南韓裁軍,則勢必使亞洲各國加速擴充軍備。哈里森同意此觀點,並且指出:「美國應該先在亞洲地區做好萬全的取代方案,然後才能考慮撤軍。」
目前,在亞洲成立安全體系的說法已愈來愈多。根據哈里森的分析,亞洲各國政論家對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一是既已有了可以充分討論經濟問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何不擴大它的功能,也討論安全事務?另一個可能性則是以環繞東北亞的國家 中共、日本、南韓、北韓及蒙古,結合為某種可談論安全問題的對話組織,這在日本已是廣為討論的議題。
去年七月,日本外務大臣渡邊美智雄普公開表示,有意在亞洲成立一個類似歐洲安全會議(CSCE)的組織;今年一月間,日本通產省又出面,宣布將邀請南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等國,召開一項亞洲武器管制會議。
過去美國對類似提議均無反應,但由於柯林頓主張促進地區合作,因此哈里森預期新政府快則一年內,就會對東亞地區的安全合作計畫,採取積極作法。
然而正如沙特所說,東亞目前大致穩定,新政府不會很快有任何動作。柯林頓對亞洲真正的興趣,還是貿易。沙特分析,由於柯林頓是以強化美國在世界的經濟競爭力贏得選戰,因此他一上任,立刻就會有來自各方的壓力,要求他針對市場開放問題,與亞洲國家分別展開貿易談判。
中共的隱憂
另一個立即會發生的改變,便是美國的中國政策。柯林頓在競選時一再批評中共的人權問題,因此在華府,幾乎人人預期新政府會對中共改採較強硬的政策。沙特向本刊編輯會心微笑說:「他多少得對他的人權宣示展現一點實質政策吧。」
第一件可做為試金石的事,就是最惠國待遇。自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每年美國國會對給予中共最惠國待遇,都會附加改善人權的條款,但每年都被布希否決。今年四月,柯林頓會做怎樣的決定呢?
布魯金斯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何理漢分析,國會議員對這個問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民主黨內對此意見分歧。一派主張,美國應以最惠國待遇為籌碼,迫使中共全面讓步。事實上,在柯林頓的智囊機構--進步政策研究中心所提出的政策建議書中,也主張「以經濟或其他手段,促使中共改善其國內政治、經濟情況」。
另一派則認為,如果真的取消中共的最惠國待遇,會嚴重傷害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的企業;中共固將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大陸輸美金額占其外銷總額的四分之一),但美國亦將失去對大陸的政治影響力。在雙方各有所求下,美國還是應該個案考慮,予以適當制裁。
至於柯林頓究竟會如何抉擇,何理漢認為中共在這段期間的表現相當重要。如果中共繼續出售M-l飛彈給巴基斯坦,或在香港問題上毫不放鬆,則美國可能採取強硬政策。
哈里森則認為柯林頓對外交政策的實際執行,會相當倚賴幕僚的意見,因此國務院的主政者影響甚大。他特別提到,如果曾任駐北京大使、近年對中共嚴厲批評的羅德出任國務院要職,「那就非常有趣了。」如今新政府果真發布羅德為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相當於我國外交部司長職),則中共似乎前景堪憂。
稍安勿躁是上策
然而熟悉中國事務的專家均善意警告,美國若與中共交惡,台灣不但要立即承受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將有安全上的風險。
熟知中共內部情況的何理漢分析,如果美國與中共交惡,大陸可能加強對內控制,甚至可能對台灣採取強硬的、武力挑釁的態度;反過來看,一部分台灣人士受到美國與中共交惡的鼓舞,可能更加鼓動台獨,並且要求美國支持,因而刺激中共,採取憤怒的反應。
無論是沙特、哈里森或何理漢均不認為柯林頓的對台政策,會有重大突破。大幅提升中美外交關係勢必激怒中共,「台灣最需要的是安定,」沙特說:「與其冒大風險,去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不如多花點力氣,尋求美國支持加入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或世界銀行。」
對於國內一部分對柯林頓抱持幻想的人士而言,這樣的預期未免令人失望;對焦慮的亞洲國家而言,外交部北美司一位官員略帶玄機的話:「辦外交要識時務。」正好適用--在這個一切混沌不明的時刻,稍安勿躁或許才是最佳對策。